杨振宁先生缅怀室设在父亲曾执教的小楼里|封面新闻记者清华采访侧记

资讯 » 科技头条 2025-10-19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10月18日12时00分,那个在清华园里长大的孩子,真的走了。17天前的10月1日,是他103岁的生日。

关于他,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快讯中这样评价: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而他的博士生翟荟曾说:“其实,抛开科学家与时代的滤镜,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清华园里长大的孩子。”


杨振宁在2019年求是奖颁奖典礼现场。资料图

他是杨振宁,那个7岁来到清华园,16岁考入拥有清华血脉的西南联大,75岁成立清华高等研究中心,81岁重回清华定居的清华之子。

从童年的起点,到晚年的终点,他用跨越世纪的时间,在清华园中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载入历史的“圆”。



杨振宁先生缅怀室。封面新闻记者粟裕 摄影

1

父子跨越时空

执教于同一栋楼

10月18日,清华大学大礼堂西南,一栋古朴的三层小楼内,手捧鲜花的师生神情肃穆。

为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119房间设立缅怀室,18日-24日期间,接受校内师生及社会相关人士吊唁。

在许多老清华人记忆里,这座落成于1919年9月的建筑,名为科学馆。而对杨振宁来说,这里更是他的父亲——我国首位代数学博士、清华大学算学系初创者杨武之曾工作的地方。那,是九十多年前。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科学馆)全景,杨振宁的办公室位于二楼,这里也是他父亲杨武之曾工作的地方。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可以想象,杨振宁在那间挂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对联的办公室,肯定不止一次念起同在一栋楼治学,却跨越了时空的父亲。

关于这栋楼和父亲,杨振宁曾在文章中留下自己的童年记忆——“父亲常常和我自家门口东行,沿着小路去科学馆。这条小路特别幽静,穿过树丛以后,有一大段路左边是农田与荷塘,右边是小土山。路上很少遇见行人,春夏秋冬的景色虽不同,幽静的气氛却一样。童年的我当时未能体会到,在小径上父亲和我一起走路的时刻是我们单独相处最亲近的时刻……”

他还曾回忆,即便在美国生活的半个多世纪,书架上也一直摆放着父亲手写的诗集,办公室里也始终挂着清华园的照片。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悬挂杨振宁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介绍。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只是如今,见证了父子二人学术报国的百年科学馆尚在,但两位先生均已永别。

如果泉下有知,久别的父子会如何重逢?杨振宁或许会对父亲说,“‘有生应记国恩隆’的家训,我未曾忘记!”


1935年,杨振宁在清华园西院11号家中。资料图

2

七岁踏入清华园

从小学到硕士

1929年,是杨振宁“清华之圆”的起点。

那一年,33岁的杨武之任教清华,7岁的杨振宁跟随父亲走进了注定影响他一生的学术圣地。

杨振宁曾回忆,“我们一家三口于1929年秋搬入清华园西院19号,那是西院东北角上的一所四合院。西院于1930年代向南方扩建后,我们家的门牌改为11号。”

“我们在清华园里一共住了八年,从1929年到抗战开始那一年。”杨振宁曾说,“清华园的八年在我回忆中是非常美丽、非常幸福的。那时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内忧外患,困难很多。但我们生活在清华园的围墙里头,不大与外界接触。我在这样一个被保护起来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在我的记忆里头,清华园是很漂亮的。我跟我的小学同学们在园里到处游玩。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

1944年,杨振宁获得清华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也是这一年,“庚款”留美考试放榜,22岁的杨振宁成为物理专业唯一被录取的留美生。之后,他告别清华,也告别父亲,踏上了大洋彼岸的求学之路。

多年后,杨振宁依然清晰记得——1945年8月,他和留美同学从中国昆明乘机抵达印度加尔各答,在那里等待赴美海轮。两个月后,他们终于等到运输美国士兵回国的大轮。之后,他们经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再越过大西洋,于11月登岸纽约。


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现场。左起第一为杨振宁,第二为李政道。资料图

在美国,杨振宁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和“氢弹之父”泰勒。1949年,他来到由20世纪科学界标志性人物奥本海默担任院长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在那里度过了“学术黄金17年”。

普林斯顿档案馆保存的杨振宁学术日记记载,早在1947年,他就曾在笔记本上写下“探索核力对称性”的思考。十年后的1957年,因“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研究,以及由此导致有关基本粒子方面的许多发现”,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宇称不守恒”也由此载入物理学的殿堂,被无数后来人仰望。

那一年,杨振宁只有35岁。也是那一年,父亲杨武之远赴瑞士日内瓦与儿子相聚,并会见了海外故友与学生,包括日后享誉世界的“整体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

“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对于拿下诺贝尔奖,杨振宁曾这样说。


杨振宁创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3

八旬重回清华园

入住“归根居”

1997年6月2日,75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并立志将其打造成“中国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便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前身。

捐献100万美元,募集超过1500万美元,引进“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他把创办高等研究院当成了“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院士回忆,杨振宁先生多次不辞辛苦来到清华,从选聘人才、筹集经费到专业方向和发展规划,都积极出谋划策。这一切,足可见“高研中心”在他心中的位置。


2012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成立15周年院友学术交流会上,90岁杨振宁发表演讲。资料图

杨振宁不仅亲自参与学术研究、研讨,甚至亲自为年轻学者修改论文。正是在他的推动下,这里每年举办数十场国际研讨会,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2003年冬,81岁的杨振宁告别纽约石溪,定居北京清华园。此时,距他赴美留学已过去58年。

虽然出走半身,归来已不是少年,但梦未变。他将住所取名“归根居”,并赋诗《归根》:“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还以“东篱归根翁”自勉。


杨振宁住所“归根居”。封面新闻记者粟裕 摄影

9个月后,82岁的他站上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的讲台,百年清华的历史上也首次出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为大学一年级新生讲授《普通物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记得,当初试着向杨振宁提出这个想法时,很忐忑——知名教授大多已不授课,更何况给新生上课?但先生爽快回应“愿意!”

整整一个学期,杨振宁每周都会出现在教室。他不仅常常站立授课,还会每周挤出三小时答疑。


杨振宁给本科生上课。资料图

许多清华学子依然记得那个学术史上的历史性一幕——2004年9月13日,先生身着蓝色衬衣走上讲台。面对台下百余位面孔稚嫩的新生,这个与时间赛跑的老人不仅准备了厚厚一摞讲义,还两节课连上,并温和告诉学生——谁想上厕所,直接去,不用跟他打招呼。

10月18日,封面新闻记者探访先生晚年居住的“归根居”,这栋位于清华园西北部的二层小楼,距离他和父亲都曾工作的科学馆,步行仅十分钟。


杨振宁“归根居”门上张贴着“福”字。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那首五言《归根》,尚挂在一楼客厅。而门口张贴着“福”字,似在等待主人归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