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主办的2025上海医学论坛开幕。论坛以“全球健康愿景:共铸精准医学新格局”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学者和行业领袖,共话精准医学未来发展路径。
“尽管人类基因组的相似度高达99%,但正是那1%的差异,决定着每一个人的健康密码。”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特穆特·米歇尔教授在论坛上率先指出了当前直指健康的关键科学任务——
“目前已发现约18550种蛋白质,但仍有6%左右尚未被识别。只有系统解析人类基因组中所有蛋白质编码基因、确定各类细胞中的蛋白质组成及其功能,才能推断出疾病之间的关系,并开发出特定的治疗方法。”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国际合作助力“健康中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称,精准医学作为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范畴,关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新体系的构建,更关乎全人类健康福祉的普遍提升。他表示,复旦大学始终将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全球健康事业视为崇高的使命与担当。论坛将着力推动全球顶尖机构携手,共建联合实验室,共设研究项目,共育卓越人才,共同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从上海走向全球。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在致辞中强调,医学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文交流的涵养,健康事业发展更需要国际合作的力量。他高度评价上海医学论坛作为高水平国际学术平台的重要作用,认为其既展现了中国医学创新的最新成就,也为全球科学家共议未来、共享成果提供高端对话渠道,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胡鸿毅期待全球伙伴共同深化科研创新合作,加速建立“医教研产”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完善全球健康治理体系作出更大贡献。他希望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要以上海医学论坛为纽带,面向未来加快构建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气派、上海优势、复旦上医特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建立精准医学发展新格局和“健康中国”“健康上海”战略贡献更多的智慧与资源支撑。
避免“千人一药”
精准医学需要从基因突破。哈特穆特·米歇尔深入剖析“生物医疗中的挑战”,他认为,攻克疾病的关键,在于彻底解析人类的蛋白质基因“家底”。只有摸清每种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功能,才能理清疾病间的关联,最终实现对疾病的精准打击与药物开发。
“从个人基因组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很多信息,”米歇尔教授指出,“通过疾病与基因的关联分析,能够评估个体在癌症、神经类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患病风险。”
此外,米歇尔教授提到,基因差异还直接影响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效率。这意味着在未来,医生有望根据每个人的基因特点选择药物与剂量,避免“千人一药”。蛋白质研究将为精准医学带来新突破,他介绍,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解析蛋白质结构。一旦掌握了结构,就能抑制或者激活功能异常的蛋白质,并基于此进行药物设计。
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院长利亚姆·斯米斯围绕“健康研究的新机遇”深入阐述。他认为,数字健康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健康研究更快速、更经济,研究成果的数量也因此大幅增加。然而,高质量的研究才能提供可靠的成果,并确保最弱势群体能从中受益。
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吕坚分享了“基于增材制造与先进材料的精准医疗创新”的最新成果。他介绍了具有特定生物相容性或光学特性、超高强度的纳米结构双相(玻璃态与纳米晶)功能材料的潜在发展。他的团队还开发了将传统三维打印与结构变形机制相结合的四维打印技术。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荣誉教授、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荣誉教授杰里米·柯克·尼克尔森展望了“个体化和公共医疗中的表型组医学方法”。他阐述了人类表型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多种演化模式,并介绍有助于开发精准表型组医学策略的分析检测与信息学解构方法。表型组医学还能为建模分析、评估优化健康老龄化进程提供支撑。
这些报告为精准医学的宏大蓝图勾勒出清晰的技术路径与思考维度。
据悉,上海医学论坛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开放包容的高端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文字:白羽 通讯员 陈舜泠 孙芯芸
照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
相关文章
2025-10-200阅读
2025-10-200阅读
2025-10-200阅读
2025-10-200阅读
2025-10-200阅读
2025-10-200阅读
2025-10-200阅读
2025-10-200阅读
2025-10-200阅读
2025-10-20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