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技术从大模型跃迁到多模态、AI Agent与具身智能,产业正处在技术奇点与商业爆发的交汇口。9月12日,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的“全球AI投资展望——AI创业的爆发与中国机遇”论坛上,围绕AI智能体的落地前景及投资逻辑,多位AI领域创业者、投资人展开观点交锋。
阶跃星辰创始人、CEO姜大昕认为,智能体正在金融、医疗、教育等垂直领域快速渗透,而下一代智能硬件的竞争焦点将是“会做事、总在场、有记忆、能进化”。“随着世界模型的建立,智能体终将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走向物理世界能够从经验中学习,自主学习,并且和人类科学家一起发现人类还没有发现的物理规律。”
智能体时代是否已经降临?蚂蚁集团副总裁、战略投资及企业发展部总裁纪纲认为,随着大模型和智能体的技术水位抬升,业界对智能的期待已远超上一代的“检索+简单工作流”,甚至看到AI超越人类智慧的可能。设想身边有一位比自己更博学、且可全天候运转的“人”,那么几乎他可以做任何事。他表示,当前AI智能体的发展中,高容忍度场景如线下中介、情感陪伴等将优先落地,但需要精确数据来完成任务闭环的场景,这还需一个过程。
中国AI应用走在国际前列,在智能体落地中尤其明显,多个全球“首个智能体”来自中国。明势创投创始合伙人黄明明认为,“这是中国过去20年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积累的大量产品经理的能力,同时对技术,我们又跟得很快。”他预测,未来全球最顶尖的智能体中将有三分之二来自中国创业团队。
BAI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龙宇则认为,我们并未迎来智能体爆发的时代。她指出,全世界以全面拥抱的姿态在非常宽容地对待AI向智能体发展的探索,但留给创业者调试优化的时间已经不多,市场对其交付完成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在金融场景下容错率极低。她认为,中美AI竞争中,中国创业者资源相对少,因此无论投资人、创业者,最好不要做同质化竞争,而是尽可能合作产出高质量发展。
Lovart为世界首个设计领域智能体,公司创始人兼CEO陈冕分享了Agent创业者的思考。他认为,以投放和流量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增长逻辑,已经不再适应当下AI时代。AI时代产品的增长,是创新带来的,而不是流量带来的。先于模型能力构建产品,让应用随着模型水涨船高。认知领先与极致执行是最重要的事情,创新需要第一个把产品做出来。这一代的Agent产品应该是“天生全球化”的。
RockFlow创始人兼CEO赖蕴琦Vakee分享智能体在金融场景的难点,要过技术关、信任关和合规关。对此,她的思考是既要平衡时效性、准确性和成本;在整个产品交互设计中尽可能构建用户的安全感;也要在全球市场上跟不同国家监管机构去互动。
在智能体公司的估值尚未锚定、商业化刚刚起跑的黎明,投资人也选择了不同的路径。当前智能体大致可分为通用和垂类两种,前者天花板更高但伴随更高投资风险,后者则超额回报的想象空间有限。蚂蚁集团战略投资部资深总监黄海坦言,通用智能体和垂直智能体两个方向都有成长的空间,目前蚂蚁投资的智能体以垂类为主,其选择关键在于“市场空间够大、付费意愿强,且能够在一定阶段构建护城河”。他同时表示,在投资中对算力等底层基础设施持续关注,未来Token的消耗及能源支撑是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智能体创业一定要避开大模型能力迭代的主赛道,否则可能随大模型公司版本升级受到毁灭性冲击,”经纬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华东表示。他以编程智能体(coding agent)为例,Cursor一度被认为是编程智能体“王者”,但很快被大公司如Claude、OpenAI推出的相关功能超越,但如Replit基于编程能力定义具体服务领域反而仍有空间。
创世伙伴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周炜认为,要采取两头分化的投资“哑铃策略”:一方面,投“跟一个复杂的工作流有紧密的结合和纠缠”的To B应用,以抵御技术迭代风险;另一方面则出于VC的使命,去投一些风险相对高但天花板更高的通用方向,作为对未来方向的押注。
相关文章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