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站在一个由两条主线交织的变革点:在一条“快”线上,AI 大模型正在加速奔跑,其版本更新周期已缩短至以周为单位,整个行业正探索当 AI 大战进入到耐力赛阶段,在算力、数据、场景的三角关系中,如何通过协同建立起竞争优势并跑通商业闭环;在一条“慢”线上,全球气候变化、国际间的竞争壁垒等变量让科技交流充满了不确定性,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合作不得不暂时按下暂停键甚至开始重构。
在这场由多个因素交织的产业变革中,聪明的科技公司追求的不再是性能的单点优化,而是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对新兴科技的系统性融合:AI 驱动下药物研发正在将发现周期显著缩短;材料科学正在以更高性能和更智能的表现探索新的应用;可复用火箭和卫星数据分析正在解析太空经济潜力的“密码”……
根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定义,聪明公司应该具备两个特征:聪明地研发和使用新技术、聪明地理解市场和商业机会。它们凭借技术创新开路,结合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将技术的影响扩展至全球。自 2010 年设立“50 家聪明公司”评选以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始终致力于挖掘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企业。
2019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首次以“中国支点”为概念,将“50 家聪明公司”(TR50,50 Smartest Companies)评选落地中国,来寻找那些正在改变现在和有望改变未来的聪明公司。此后的每一次评选,我们都会根据技术的发展和趋势的变化提出不同的核心概念,比如 2020 年的“中国聚力”和 2021 年的“中国引领”等等。
今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以“突破边界”为导向,聚焦“中国未来”,从技术创新力、全球化能力和商业化能力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审视那些“在中国诞生、由中国引领、为中国服务(In China、by China、for China)”的创新力量,通过持续的技术、范式和领域突破,预见未来有能力主导掀起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浪潮的企业。
2025 年 9 月 12 日,在上海静安举办的 EmTech China 2025 全球新兴科技峰会上,新一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年度“50 家聪明公司”正式发布。
从本年度“50 家聪明公司”所在领域占比来看,排名前四位的领域分别是:AI 和计算、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芯片以及生命科学,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新兴科技的动态发展变化。但需要了解的是,这份名单并不是特定地区的专属,而是包含了中国公司、国际化公司以及中外合资公司,这其中既有初创企业、成长型企业,也有行业巨头。
我们看到,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中国 AI 公司相继崛起,它们通过算法或架构的自主创新,以更低成本的开源模型不断刷新性能新纪录,让人们对闭源模型的绝对优势打上问号。在这份“50 家聪明公司”的入选名册中,有通过技术创新和垂直整合推动全球加速电动化转型的新能源车企;有构建通用 AI 基础设施的国产 GPU 公司;有将光电混合计算从实验室带入数据中心的芯片独角兽;有通过重塑成本结构实现规模化应用的机器人公司;有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实现人源化胶原蛋白规模化生产的生物医药公司;还有将中国商业航天带入低成本和规模化新阶段的航天航空公司……
图|50家聪明公司发布仪式
新兴科技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不论这些公司是否是被传统定义认定的“科技公司”,我们都可以从其核心的“聪明”之处看到一份通往未来的“新兴科技指南”。
新一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50 家聪明公司” 入选名单如下(按公司中文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开源模型生态中的重要中国力量
阿里巴巴打造并开源了“通义千问”系列大模型,覆盖语言、视觉、多模态场景,衍生模型数量位居全球前列,以开源模型生态推动全球 AI 技术普惠。形成了包含算力、云平台、AI 模型及应用的技术能力,领跑中国云计算和 AI 基础设施市场。
以材料科学驱动专业运动装备的性能突破
安踏通过超临界氮气物理发泡等材料科学创新,从分子层面重构功能性材料,为其运动装备带来了核心性能的突破。同时,其成功的全球化多品牌运营,构建了覆盖专业与高端运动领域的品牌矩阵,已成为全球前三大运动品牌集团。
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比亚迪是全球少数掌握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并实现高度垂直整合的车企。通过技术出海与“生产和供应链本地化”策略,不仅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规模领先,还在多国市场销量夺冠,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
让用户拥有归属感的内容社区
哔哩哔哩围绕创作者构建了极具活力的社区生态。其标志性的弹幕互动,将个人观看行为转变为集体共鸣,激发出极高的用户凝聚力。发源于动漫与游戏等垂直用户圈层,哔哩哔哩现已成为融合多元兴趣、激发文化创新的重要平台。
量子技术由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推动者
玻色量子聚焦光量子技术路线,突破传统量子计算瓶颈,实现数万倍于经典计算的性能加速,已在金融、生物医药、AI 等关键垂直领域应用。建立光量子计算机制造工厂,结合高度整合的软硬件协同,迈出量子计算走向产业化的重要一步。
实现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的精准回收
博萃循环以其创新的湿法冶金工艺,为废旧锂电池回收提供了全流程解决方案。该技术路径摒弃了传统高能耗的火法冶炼,能够在更温和的条件下实现关键金属的精准分离和回收。为应对全球电池规模化退役带来的环境挑战,提供了一种兼具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的技术选择。
以绿色工艺实现维生素 E 的可持续生产
帝斯曼-芬美意以微生物发酵合成的法尼烯为核心原料生产维生素 E,替代传统化学合成路径,带来显著的成本优势与更绿色的工艺。该方法不仅以高效、可持续的路径革新了维生素 E 的全球生产模式,也由此巩固了其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
受用户喜爱的语言学习玩伴
多邻国将个性化语言学习变成一场愉悦的体验,通过闯关、排行、获得宝石激励等多种方式,不仅降低学习难度,还让用户产生类似打游戏的新鲜感和成就感。目前,中国是多邻国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这种创新的学习模式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有趣、参与度更高的语言学习工具。
用机器人打造智能康复平台
傅利叶将旗下覆盖不同身体部位的康复机器人,集成为一个数据互通、协同工作的治疗平台。这种平台化的解决方案,推动了康复治疗流程的标准化,降低了对治疗师个人经验的依赖,为探索通用人形机器人积累了关键的工程经验与场景认知。
让一张柔性薄膜实现智能调光
光羿科技通过在材料与工艺上的创新,规模化生产高性能柔性电致变色薄膜。相比于传统刚性玻璃方案,其技术路径的关键在于将可逆调节光线透过率的功能,解放到轻薄、可弯曲的薄膜形态上。这一突破为汽车、消费电子等产品提供了更灵活的光线管理方案。
加速 AI 能力高效应用的枢纽
硅基流动向开发者、AI 应用企业、算力供应商及大模型企业提供高效、灵活的 AI 能力。自研高性能推理引擎提升算力效率,大幅降低大模型部署和推理成本。平台连接算力、模型与应用生态,在国产算力适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自主可控的 AI 基础设施提供关键支撑。
赋能车企向智能化转型
华为聚焦于为车企提供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解决方案。通过多元的合作模式适配不同车企需求,降低车企智能化转型的门槛并缩短开发周期。目前,其智驾系统搭载量可观,相关智能解决方案已搭载多款市场主流汽车品牌,加速推动传统车企向智能化转型。
仓储物流机器人出海先锋
极智嘉科技聚焦仓储履约和工业搬运场景,以 AI+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突破超大规模集群调度与商品拣选难题,打造全品类物流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企业用户涵盖零售、电商、第三方物流等多领域,助力全球企业智能仓储落地,获得了全球高市场占比。
依托 AI 平台解决纳米递送难题
剂泰科技依托自主研发的 AI 驱动纳米递送系统设计平台,成功开发出了多器官靶向的 LNP 递送系统,并通过构建大规模脂质库与专利壁垒,推动了 RNA 与细胞基因编辑药物在递送效率、安全性、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进步,为相关研发的突破和商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模态模型驱动终端智能应用
阶跃星辰持续开源了一系列覆盖推理、图片、语音等关键领域的多模态模型,为全球开发者社区贡献了高质量的基础工具。同时,它将这些自研的底层能力,聚焦于智能终端 Agent 的探索,推动多模态技术在汽车、手机等场景的产业化落地。
推动胶原蛋白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
锦波生物解决了动物源胶原蛋白的免疫原性问题,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实现人源化胶原蛋白规模化生产。依托产学研合作和全球布局,建立了从原料到终端的全产业链体系,推动中国胶原蛋白技术走向世界,成为行业引领者和标准制定者。
用创新硬件推动 AI 多场景应用
科大讯飞针对学习和工作场景自主研发了一系列硬件,将语音转录、智能翻译、深度思考等 AI 能力融入产品服务,精准理解和解决用户个性化使用需求。它将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作为出海方案,推动 AI 技术的普惠共享。
拓展机器人生活应用场景的边界
库犸科技通过实时动态技术+视觉传感器方案,达到厘米级精准定位,实现了“无预埋边界线”的智能割草,凭借四驱全向轮产品形态,使割草机器人轻松应对陡坡及复杂地形。成功出海并获得欧美等主流市场认可,为机器人生活场景的拓展提供具有国际化价值的商业落地方案。
加速 AI 创意生成工业化
快手推出的创意生产力平台“可灵 AI”,提供视频、图片生成与编辑能力,将原本复杂的 AI 视频生成技术转化为易于操作、可控性强且具备规模化商用能力的生产力工具。可灵 AI 生成效果行业领先,广受海内外用户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场景中。
带动中国商业航天进入规模化可复用的新阶段
蓝箭航天的中大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研发不断取得突破,自研发动机实现年产百台,为中国的可重复使用运载器设计与制造提供有力保障。伴随中国大型星座将进入高密度组网阶段,让高可靠、低成本的航天运输体系走向现实。
将智能眼镜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
雷鸟创新通过在光学显示与空间计算上的持续投入,使得 AR 眼镜走向轻量化与日常佩戴形态。其产品路径旨在缓解 AR 设备长期存在的功能与形态之间的矛盾,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为 AR 技术在消费市场的应用普及,提供了更务实的产品思路。
使终端设备本地运行大模型成为可能
面壁智能的端侧模型在长文本和多模态场景下,具备推理快、缓存小等优势,降低端侧部署的内存和算力压力。其与主流终端厂商合作,证明了在资源受限的终端设备也能稳定、流畅运行,在一些场景下甚至实现与云端先进模型相当的性能,进而推动 AI 技术从云端向边缘普及发展。
领跑国产 GPU 的自主研发进程
摩尔线程以全功能 GPU 为核心,其智算集群能够为千亿甚至万亿参数的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提供算力支撑,构建了通用的国产 AI 算力基础设施。其多样化产品还能够为工业设计、数字孪生、物理仿真等领域提供加速计算,树立国产算力标杆。
为 AI 产业发展提供统一计算基座
NVIDIA英伟达的“芯片+CUDA”平台为中国在 AI、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提供了算力基础和统一的开发环境。其完善的软硬件生态,让开发者得以从复杂的底层硬件优化中解放出来,专注于上层的算法与应用创新,加速了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应用落地的进程。
实现脑起搏器的国产化
品驰医疗打破技术垄断,实现了脑起搏器的国产化。其 3.0T 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解决了患者因植入设备而无法进行高场强磁共振检查的难题。品驰医疗同时拥有四个主要神经调控系列产品线,并推动了国产高端医学装备进军国际市场,为全球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中国方案。
让机器人成为服务领域的生产力
擎朗智能聚焦于服务机器人在真实商业环境中的大规模落地,通过在多机协作与稳定运行等方面的工程化能力,将机器人转变为可靠的生产力。其方案有效解决了机器人在复杂人流中稳定服务的核心难题,并凭借领先的技术表现在全球市场获得了广泛部署。
将骨传导听觉方案带入全球主流市场
韶音科技聚焦于骨传导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创造出不隔绝环境音的“开放式”聆听体验,并成功将此打造为广受全球市场认可的独立品类。同时,该技术也为部分听障人士提供了绕过传统听觉路径的辅助方案,展现出科技的人文价值。
将中国大模型能力追平至国际顶尖水平
深度求索展现出极强的性价比优势,以极低的训练成本,在数学、编程和推理等多个任务方面达到了与国际顶尖模型相当的性能,并完全开源。其在计算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显著减少计算时间并保持高效率。引起全球关注,并重塑了中国在 AI 领域的话语权。
用 AI 推动科研范式升级
深势科技致力于以 AI 推动科学范式升级。凭借 AI for Science 实现更高精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开辟科学计算新尺度;依托科学大模型与微尺度工业基础设施,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化学和能源材料等领域打造新一代智能科研体系与生态,提升科学探索的深度、广度与效率。
赋予机器人精细操作的能力
思灵机器人致力于将“物理 AI”这一概念商业化,通过深度集成源自德国的高精度力控技术,为机器人赋予了出色的力感知、碰撞检测以及柔顺适应能力,使其能够胜任精密装配、复杂打磨等传统自动化难以完成的任务,在医疗、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展现了广泛的应用潜力。
重塑消费级 3D 打印的用户体验
拓竹科技通过系统性的工程整合,将原属工业级的控制技术成功应用于桌面设备,将用户的核心任务从繁琐的设备调试转移到创造本身。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变革,显著降低了高品质 3D 打印的技术门槛,并为全球市场设立了性能与易用性的新标杆。
软硬件协同的 AI 基础设施
无问芯穹通过多元异构和软硬件协同的技术优势,实现了多种大模型算法在多元芯片上的高效协同部署和运行,其自研大模型推理处理器实现智能终端推理性能和能效的数量级提升。通过解决异构算力整合问题,降低行业对单一国际芯片品牌的依赖。
用 AIGC 探索消费者场景的智能体验
稀宇科技积极推进模型架构创新,瞄准全球市场,开发了一系列多模态大模型与 AI 原生应用产品,收获了大批高粘性海内外 C 端用户和企业客户。通过自主创新算法和持续迭代架构,为打破“算力-资本”的壁垒提供新范式。
光电融合突破算力瓶颈
曦智科技通过光互连与光计算构建光电混合算力新范式,解决当前万亿级大模型发展带来的算力缺口问题。光互连方案通过构建高带宽、低延迟算力集群网络,提升 GPU 利用率;光电混合计算以颠覆性架构突破传统计算天花板,提升算力密度与能效,降低延迟与成本。
将汽车融入消费级智能生态
小米将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经验,应用于智能电动汽车的研发。它将汽车定义为其个人设备生态中的无缝一环,而非孤立的交通工具。这种以消费电子思路重塑汽车产品属性的实践,为智能汽车与个人设备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范式。
推动快递的关键一环降本增效
新石器公司通过自动驾驶技术,让无人快递车承担从网点到驿站间 5 至 10 公里的快递分发。与传统人工配送相比,该派送方案有效提升时效,并显著降低运输成本,已与多家国内主流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其不仅在全国多个重点城市部署,还成功应用在海外十多个国家。
推动中国商业航天发射进入低成本时代
星河动力航天利用快响应、兼顾陆/海的火箭发射平台,实现低成本、高密度发射。采用 3D 打印技术制造的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完成试车,通过模块化组合适应低轨、高轨、深空探测等多类航天任务需求。以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推动商业航天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化、规模化演进。
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应用的探索者
星环聚能着眼于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小型化和经济化,其基于高温超导球形托卡马克重复重联聚变装置的创新路径,减少了能量损失,提高能量转化效率。以兼顾建设成本与利用效率的研发和探索,在全球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起跑阶段占据重要竞争优势。
推动氮化镓技术主流化
英诺赛科实现 8 英寸晶圆的规模化量产,并结合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氮化镓高成本这一核心产业瓶颈。这一突破使得性能更优的氮化镓器件,得以在消费电子、汽车等领域加速普及,推动着全球能源转换效率的提升。
AI 用于药物发现的实践者
英矽智能利用生成式 AI 技术,大幅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早期研发成本,其 AI 设计的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药物在 IIa 期临床试验完成初步药效概念验证。通过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英矽智能以“自研管线+license out”的可持续商业模式,为 AI 药物研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示范。
以创新产品拓展运动影像边界
影石创新凭借全景运动相机的计算摄影与 AI 算法的深度融合,重新定义了运动影像的创作边界,降低运动场景下的拍摄难度。将专业级功能转化为消费级易用产品,硬件与软件使用体验优化展现其独到价值,成为中国消费电子硬件出海标杆。
中国 3A 主机游戏的新起点
游戏科学以《黑神话:悟空》将中国神话题材与全球化叙事融合。美术风格、角色设计以及环境建模都融入了浓厚的中国元素,同时结合了国际化的游戏设计理念,实现中国原创 3A 游戏的国际化突破,推动传统文化符号的数字化传播与海外影响力提升。
机器人迈向规模化应用的中国推动者
宇树科技通过对核心动力单元等关键模块的深度整合与制造优化,重塑了机器人的成本结构。这一突破将四足与人形机器人的应用门槛,从顶尖科研机构大幅降低至产业开发者层面,为这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的验证提供了关键催化。
以智能柔性穿戴重塑外骨骼形态
远也科技将柔性功能材料与 AI 算法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可主动协同人体意图的“肌肉外甲”。这种产品形态上的根本性变革,大幅提升了助行设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与舒适度,正推动着人体机能增强技术,从专用医疗设备向个人化产品的方向演进。
大模型智能体能力的开源引领者
月之暗面的 Kimi K2 模型展示了万亿参数规模下的高效计算和智能体能力,在多项核心能力方面实现了能够媲美世界先进闭源模型的水平。其发布后引发全球高关注度,打破了闭源模型的绝对主导地位,向世界提供了中国 AI 领域的高性能开源方案。
解决 AI 时代非结构化数据检索难题
赜睿信息通过云原生向量数据库实现了基于非结构化数据的百亿级向量实时处理,覆盖多个行业领域。作为最活跃的开源向量数据库之一,用户覆盖全球,展现其作为 AI 时代基础设施的创新价值。
用存算一体架构突破计算的边界
知存科技突破了传统芯片存储与计算分离的架构,实现存算一体,在能效、计算并行度、功耗等多个维度获得显著提升。调和传统移动终端 AI 设备的算力与功耗矛盾,在视觉处理、AI 终端等领域实现更高计算性能。为行业提供创新计算架构技术、底层器件、软件生态深度融合的新动能。
国产大模型研发的先锋
智谱在大模型领域持续深耕,基于其对产品自主研发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对预训练大模型的技术趋势反应快速。其商业服务领域布局广泛,不仅研发了全栈自主的 GLM 系列模型,还陆续发布多款涵盖多领域、性能优异的模型,并积极推动开源生态的发展。
钠离子电池的探索者
中科海钠以底层材料创新重构钠电经济性,在长寿命、宽温区、高功率特性的基础上,掌握了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体系,持续突破钠电池能量密度。实现从百兆瓦级储能电站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应用,推动钠离子电池进入商业化运行新阶段。
用磁驱控制技术重构工业生产流程
纵苇科技将高性能磁驱输送系统应用于锂电、半导体、消费电子等生产制造场景。该技术通过非接触式控制,让产线上的每个载具都能独立运动,打破了传统传送带的固定节拍限制。这种对产线物理流转方式的重构,有效解决了精密制造中高速率与高柔性难以兼容的矛盾。
相关文章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