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OpenAI的秘密,竟只有一个词!新智元十年峰会圆桌,七位大咖激辩

资讯 » 科技头条 2025-09-09


新智元报道

编辑:编辑部

在新智元十周年圆桌论坛上,七位来自半导体、自动驾驶、芯片和科研领域的重量级嘉宾,共同探讨了通往AGI与ASI之路上的关键问题:智能的核心究竟是什么?AI能效瓶颈与核聚变谁先突破?游戏为何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奇迹的起点?大模型时代,语言如何成为智能的核心?嘉宾们交锋的思维火花,汇聚成一份面向ASI时代的人类行动指南。

智能的核心是什么?

机器何时能追平碳基人类的能力,6亿像素sensor的手机3年后就能匹敌人眼、但与人脑匹配的存储能力何时实现?

为什么最早推动AI突破的公司几乎都和游戏有关,英伟达、OpenAI、DeepMind?

AI的能效短板是否会拖慢通往超级智能的脚步,核聚变和ASI谁先被解决?

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和大模型相比,为什么总显得「慢半拍」

未来会有50亿程序员

当「人工智能」扑面而来,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ASI时代?

在新智元十周年庆典圆桌论坛上,这些问题被七位重量级嘉宾抛出、碰撞和交锋。

这场思维的交锋就是一份面向ASI时代的人类行动指南!


新智元十年回顾圆桌论坛由新智元创始人&CEO杨静主持,中国三星张代君、腾讯苏奎峰、驭势吴甘沙、慈星股份李立军、北师大黄华、CSDN李建忠、芯矩开物李立武畅谈新智元十年ASI启示录

圆桌嘉宾

先介绍下七位嘉宾,他们都是各自产业和学界的顶尖代表,包括了半导体、自动驾驶、芯片和科研等多个行业领域。

张代君中国三星首席副总裁


中国三星首席副总裁,曾任三星电子中国研究院院长11年(2013-2024),期间主导三星电子在华AI、5G/6G先行研究开发和商业化落地。

苏奎峰腾讯自动驾驶、车载地图总经理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腾讯自动驾驶/车载地图总经理。多年从事自动驾驶、无人平台和相关应用技术研究工作。

吴甘沙驭势科技董事长、CEO


吴甘沙,驭势科技董事长、CEO。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首席工程师,领导英特尔大数据长期技术战略规划,成立英特尔唯一的机器人实验室。

李立军慈星股份董事、副总裁


博士、教授级高工,慈星股份董事、副总裁,中国(浙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中心董事/投融资委员会主席,中国毛纺织协会「十三五」毛纺织行业「科技带头人」。

黄华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院长,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李建忠奇点智能研究院院长、CSDN高级副总裁


2016年发起创办全球机器学习技术大会(ML-Summit),是人工智能领域极具影响力的高端技术研讨与交流平台。近年来提出科技创新的「范式转换立方体 ParaShift Cube」,相关研究和引起业界强烈关注。

李立武芯矩开物(NeuMatrix)创始人兼CEO


李立武,AI算力芯片公司——芯矩开物(NeuMatrix)创始人和CEO。李立武拥有25年高端芯片设计和管理经验,设计过多款当时世界最先进GPU/CPU/FPGA及AI芯片产品系列。

与新智元的缘分

七位嘉宾与新智元的结缘,多始于十年前的「静沙龙」

十年来,嘉宾们既是新智元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他们都觉得新智元的价值不仅在于新闻报道,更在于「蒸馏信息、凝聚社群」,帮助产业和学界紧跟前沿、不被浪潮甩下。

这十年,AI从感知智能到大语言模型的跨越,正是新智元和嘉宾们共同的记忆


AI的发展超越绝大部分人的预期

如果说过去十年来最大的奇迹是什么?所有嘉宾都同意,那就是现在的AI

张代君说,过去十年最震撼的肯定是AI 2.0, 大语言模型LLM,完全让认知智能产生质的飞跃,让通用人工智能甚至感觉触手可及。

吴甘沙觉得从来没想过AGI会离我们这么近

李立军说,他感觉这十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最大的发展和奇迹就是:它的发展超越了绝大多数人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预期。

苏奎峰认为AGI让他看到了自动驾驶的真正可能,并且会极大地促进空间智能和物理智能Physical AI的可能性。

黄华说大模型现在是「一统江湖」,以前是还有人做算法,现在不管是科研还是产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模型。

李建忠说十年内最大的变化是整个业界认识到了语言在智能中的核心地位。其实神经网络并不是十年内发明的,但是当Transformer架构、可扩展的算力和语言碰到一起,媲美人类的智能才真正出现!

李立武说,过去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而现在AI要来治劳心者了!目前最先受AI影响的是法律业、财会业和软件业。AI很快就会影响到大多劳心者的行业。


无用之用:游戏推动人类和AI进步?

为什么最早推动AI突破的公司几乎都和游戏有关,比如英伟达、OpenAI、DeepMind?

吴甘沙在回答过去十年最大的奇迹时,给出的答案是AGI,但原因或许是游戏和信念。

吴甘沙说他们做人工智能,其实在2016年最火的还是人脸识别,压根没想到AGI。

那时候,没有人想着去做AGI,除非是神经病(笑)。

这就引出一个新的话题,那么这十年的奇迹,是谁创造的?

其实就三家公司:英伟达、OpenAI、谷歌DeepMind!

吴甘沙说三家公司共同点是都和「游戏」脱离不了关系:

英伟达源于游戏显卡;

DeepMind创始人哈萨比斯先做游戏公司,他早年曾共同设计1994年的热门游戏 Theme Park;

OpenAI早期也做游戏项目,他们的知名项目「OpenAI Five」是一支AI团队,能在Dota 2复杂的战术环境中对抗人类顶级职业选手。其首次公开亮相是在2017 年,对战Dendi一对一;之后发展为五人组合团队,并在2019年击败世界冠军团队OG。

吴甘沙给我们大家一个问题思考:

OpenAI刚创建的时候,最大的兴趣是在游戏,它也并没有被认为是当时最牛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为什么这些公司能够创造未来?

吴甘沙特意提到一场Ilya和奥特曼之前的采访,采访问他们为什么大公司没有做出来,反而是OpenAI做出来。

奥特曼回答中规中矩,而Ilya的答案仅仅只有一个词:faith!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吴甘沙说,过去这几十年我们人工智能其实是一种过去我们做了什么,现在我们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做什么的思路,似乎形成了路径依赖。

而像OpenAI则完全把过去抛弃,无脑相信有更多的算力、更多的数据、更大的模型,智能会涌现!

这些东西并不是所有人愿意去押注的。

吴甘沙最后收束这个发散,回到了一个观点上:

我们智人的智能突破最早可能也是在玩游戏的过程当中开始的,打猎本身可以是一种游戏。

找到AGI的道路,不能从有用的方向去突破,你想解决比如一个企业的问题,解决人脸识别的问题,太功利了,只有无用之用,才能找到AGI的独特蹊径。

游戏有很多种,有一种游戏无穷地玩下去,这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并不是从一个有用的事情出发,从游戏从无用的事情出发。

智能的核心是什么?

李建忠说,过去十年最大的变化,是整个业界认识到语言在智能中的核心地位。

其实神经网络并不是最近十年发明的,2013年的AlexNet已经让大家认识到它的重要性,16和17年大家也知道神经网络在视觉识别上已经很厉害。

但是和人类的智能差的还非常远!

李建忠Cue了吴甘沙的「游戏论」,他说虽然OpenAI最开始是游戏不假,但是OpenAI在2017年确定了真正的语言方向。

李建忠说他2023年在硅谷跟OpenAI前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交流过,Ilya说,他很早就相信语言是智能的核心。

他在看到Transformer之后,立马就知道这正是他们想要的东西。语言智能和Transformer这种能够Scaling的架构碰到一起,智能才真正地出现了!

李建忠说,深度学习之父Geoffrey Hinton也经常感谢图灵给了他很多神经网络方面的灵感。

但Hinton和人工智能业界某种程度长期忽视了另一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和人类智能关系的判断:「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

维特根斯坦跟图灵都在剑桥教书,图灵讲的是计算机、神经网络,维特根斯坦讲人类的语言、心智、智慧。

人工神经网络给了计算机一个大脑的基座,但是动物也有大脑,那为何人类在智能方面是百兽之王?

2012年~2020年之间整个人工智能业界的实践表明「纯视觉无法带来真正的智能」。虽然Yann LeCun经常讲人类每天接受的视觉数据量远超语言的数据量。但是数量对智能不是决定性的。没有语义信息,只是一堆像素,没有意义。在感知智能领域,哪怕包括李飞飞做的ImageNet也需要大量语言来标注,没有语言的标注,这是什么物体,这个物体有什么功能,没有人知道。

我们人类怎么样让我们的宝宝有智能?光给他/她看这个世界是不行的,孩子出生之后母亲对孩子永远是在讲话,哪怕孩子不会讲话,母亲还要对他/她讲,讲话的过程就是通过语言逐步建立他/她的智力的过程。

李建忠谈到,很多视觉派,比如Yann LeCun、李飞飞长期不承认语言在智能中的核心地位,视觉派如果还固执己见的话,包括在所谓的「世界模型」上,还会再继续犯错几十年。

而Ilya很早就认识到了语言在人类智能中的核心地位,呼应了当年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判断,才使得人工智能有了今天的发展,人类智能的核心就是语言!

李建忠最后引用了尤瓦尔赫拉利写的《人类简史》,书中谈到人类语言最大的魅力是,能描述这个世界上95%根本不存在的事物。比如「有限责任公司」,一个动物怎么能理解这么抽象的东西?要想理解「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制度、市场制度有深刻的理解,而这些理解的背后都是由语言进行抽象的。语言不仅能描述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事物,还能描述这个世界上大量不存在的事物。

人类学家很早就指出人类和动物的核心区别不是直立行走,而是「语言」。而正是语言导向了人类的智能,这是最近十年人类在AGI上最大的发现,长期被我们忽略了。

实现ASI的关键

如果想要实现超级人工智能,关键是什么?

AI的能效短板是否会拖慢通往超级智能的脚步,核聚变和ASI谁先被解决?

黄华认为实现ASI的关键在能耗,降到现在的100倍以下,就可能实现了,因为现在能耗是最大的问题。

李立军说可换个思路,可以先解决能耗问题,若可控核聚变实现,能耗就不再是瓶颈。

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在可控核聚变最大一块就是用AI解决控制问题,它自己会解决。

张代君从半导体视角对比人类:2030年相机传感器可达6亿像素,接近人眼分辨率;NAND Flash存储容量和AI综合算力能效的演进仍是短板,需10–15年才能接近高效人脑。

李立武从芯片角度提到几个变化:

Token概念的变化:虽然名字仍叫「token」,但底层数据结构会发生巨大变化

数据结构与数据流的完善:未来更完备的数据体系将推动AI发展,同时也反过来影响芯片设计。

光计算的介入:预计三到五年内,光计算会对AI产生巨大推动,其能耗仅为传统方式的千分之一。认为可能依赖光计算,三到五年有望出现突破。


制造业无人化后,工作会成为人类基本「需求」

李立军从传统纺织行业出发为大家预言了未来的一种情形:你想干点活还不容易嘞!

李立军说他小时候看电视剧里上海滩纺织厂里工人特别多,工作的环境也非常差,工作强度又巨大,因此经常会有工友组织起来反抗资本家的剥削搞罢工的情节。

衣食住行,衣是人类的一个基本要求,纺纱工人很多,可以看80年代以前的照片,密密麻麻的工人站在纺纱机前面,织布机前面。

现在没有了!就拿我们从事的针织行业来看,也是纺织里面一个细分品类,现在可以实现一根纱线输入设备,出来整件衣服就做好了,马上可以穿。

我们现在也在做垂类小模型(不是大模型),只要口头讲讲想要一件什么样的衣服,什么颜色,上面有什么图案,尺寸多少,系统就能自动生成一段代码,这个代码文档输入到我们的纺织设备上,一件高度个性化定制的衣服马上就能穿在身上,我们正在推进这个项目的产业化。

李立军觉得未来传统制造业可能就是往「无人化」方向发展了。

他说网上有个段子,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因为那时候劳动会成为需求,为什么成为需求?

AI把活干完了,所以你想干点活还不容易!你要去体验一下干活是什么感觉,还要去和AI抢一抢。

人类往后可能主要的事情一个是享受生活,还有一个就是用好工具,AI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如果不去用它就会被淘汰(被其他用它的人淘汰)。

和人相比,现在芯片和传感器还落后多少?

机器何时能追平碳基人类的能力,6亿像素sensor、与人脑匹配的存储能力何时实现?

张代君告诉我们,现在按照木桶原理,机器和人相比,最差的还是「存储」

人脑的效率实在是太高了!

比如,在视觉层面,手机/相机传感器目前已经可以到2亿像素,大约在2030年可达6亿像素,这就已经接近人眼分辨率。

但是存储能力和人脑相比,差距仍然巨大!

比如三星的第九代3D NAND已到286层、单盘可以做到128TB,但与人脑约2.5PB存储容量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张代君说,单一存储模组想要追上人脑容量仍需大概10–15年。

和芯片的摩尔定律相比,存储「摩尔定律」迭代更慢,是当前机器进化的木桶短板。

CPU的摩尔定律是18个月,GPU的摩尔定律大概6-8个月,存储的摩尔定律事实上它是每2.5年存储容量才能够升级1倍,所造成的是今天的单品SSD大概是128T,但是人脑是多少?人脑大概专家测算了一下,通常采信的是人脑存储容量是2.5PB,什么概念呢?128T单品现在用于服务级存储单元,现在大脑有20倍。

而且从能效方面,人脑约20W耗能但效率极高;GPU以能效比计仍远落后人脑,现在的芯片想要追近人脑能效也需10–15年。

物理世界为什么总显得「慢半拍」?

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和大模型相比,为什么总显得「慢半拍」?

杨静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感觉只要跟物理相关的,和物质相关的,就会比较慢?

吴甘沙说他很羡慕做AI行业的人。

跟物理相关,就像我们人的身体,包括动物的身体,千百年来进化很慢。

但是「脑子里面」的东西是进化很快的,像今天大家都在说AGI、ASI,我们做自动驾驶挺羡慕的,我们这个行业怎么就那么慢。

这边(AI)是一日千里,因为比特是零质量,零距离,零成本,所以它的迭代演进肯定是快,带物理的,带身体的肯定慢。

吴甘沙用自动驾驶举例,车流当中,如果有百分之二三十是自动驾驶的,那你就会感受到事故少了,拥堵少了,一定会,我看过一个研究,只要有20%左右的。

苏奎峰提起大家最近在讨论的莫拉维克悖论。

要让电脑如成人般地下棋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要让电脑有如一岁小孩般的感知和行动能力却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在第一次、第二次革命的时候,主要还是体力上的自动化,还是机械自动化的过程;信息革命可能还是偏人的智力上的提升。

这次AI的革命也确实会加速这个过程,包括大家也都有一个共识,这一波最替代的就是那种偏智力型重复劳动。

编码、律师等等,这些很容易就会被替代了,反而就像自动驾驶也好,具身智能,在物理世界里跟物理交互这件事情还是挺难的一件事情。

李建忠则谈到比特和原子的根本性不同,比如比特复制无成本、原子不可复制;因此原子世界的Scaling laws与数字世界有根本性的不同。因此他认为数字空间的AGI或在3–10年到来;而物理空间的AGI(比如具有泛化能力的具身智能)「还很远」,仍处在「漫漫长夜」阶段。

社会结构颠覆:大学不存在了,会有50亿程序员?

黄华认为,未来ASI会完全颠覆现在的社会结构,或许大学就不存在了

杨静问到,假如大学不存在,你去干嘛?

黄华说他可能就要退休养老了。

他解释到,比如计算机行业,程序员的问题,今后程序员主要干两端的事情。

一端是特别创新的搞顶端算法设计的,另一端是搞软硬件相结合做优化做到极致的,可能就是这两端会存在,中间一段就没有了

社会上很多人找工作估计都是这样,会有大量的人被AI代替。

今后可能就顶端那一批人工作,这个社会两端分化会特别严重,会有大量的人没事干,我觉得这是对社会最大的颠覆。

这正好印证了李立军在纺织行业的感受,未来想找点工作来做,还真的不容易!

吴甘沙提出,自动代客泊车将是未来10–20年内极具实用性的技术,尤其是在繁忙的商业区,30%的行驶里程被浪费在寻找停车位上。

他指出,自动驾驶将使得停车位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未来停车位将更加紧凑,甚至一个可以抵现在两个车位。

他设想,未来很多日常场景将被自动化改变,像垃圾桶可以主动到你身边,厕所也能「从天而降」,极大地便利人们的生活。

李建忠认为AI将让软件极端便宜,进入「即用即抛」时代。

「氛围编程」会把编程门槛降到大众层面,5亿甚至50亿人都可能参与「用自然语言写软件」,这会带来一个完全不同的软件生态。

寄语新智元和百万读者

杨静说,十年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就是弹指一挥间。

新智元的十年也是弹指一挥间,感恩一路有你,最后请嘉宾们给新智元一路相伴同行的几百万用户一句话寄语。

张代君:新智元十年以社群与VIP增值连接学界与产业、让信息更有价值;机器智能的觉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自身的惰性!让我们一起拥抱AI的无限精彩。

苏奎峰:新智元以及时、扎实的报道与VIP社群激发高质量讨论,期待在AGI时代继续让大家有事可干、头脑常新。

吴甘沙:愿新智元以更有态度与深度的专业内容,带领读者看见新智能纪元的未来。

李立军:新智元非常像AI信息的「蒸馏器」,把淹没在大量噪声里面的关键信息提纯为关键点和要点,同时汇聚跨界高手高效讨论,让平时忙忙碌碌但又对AI感兴趣的人不会掉队,持续跟上AI发展的浪潮。

黄华:在坚持与质疑并存的高质量社群里,闲聊也能聊出高水平观点与技术问题,新智元的价值正在于此。

李建忠:面向将至的数字空间ASI时代,新智元应把读新闻服务扩展给亿级Agent,让智能体也成为用户。

李立武:原来自己每天都要找自己专业好的paper,现在新智元居然把关键的paper都找好了,而且讲得很清楚,这个很厉害,特别专业。送新智元一句话,祝愿新智元早日IPO,早日上市!


晚宴环节

这次论坛的议题,激发了大家强烈的表达与讨论欲望。

意犹未尽的嘉宾们随后来到新智元特别准备的晚宴。

交流在举杯之间继续延伸,思想的火花一刻未停。


青腾未来科技学堂

晚宴致辞嘉宾是清华大学讲席教授陈煜波先生,他也是青腾未来科技学堂的导师。


新智元创始人杨静是青腾未来科技学堂的第一批学员,还获得了年度学霸奖。


清华-青腾未来科技学堂,由清华经管学院和腾讯青腾大学联合推出,聚焦前沿科技驱动的创业创新,旨在发现并培养新型的科技与商业跨界人才。


专业、快速、精准

在晚宴环节,还邀请了北大的张铭教授和袁境阳博士。

袁境阳博士是2025ACL最佳论文的第一作者。

这篇文章也是新智元报道。


在晚宴的讨论中,大家提到新智元的报道是最精准的。

吴甘沙也说现在新智元报道越来越专业,杨静笑言其实我们现在都用AI来编写撰稿了。


新智元对于学术和信息都是追求极致的准确,并且在第一时间就迅速报道。

这就要得益于新智元不仅仅有公众号的信息服务,还有专业的专家智库平台。


信、望、爱

新智元成立十年来,通过社交资讯专业内容的报道,携手专家智库、生态伙伴,共同见证ASI降临。


AI不仅仅是技术,也会成为人类践行信、望、爱的支柱。


就像晚宴中嘉宾提到新智元社群已成「必需品」,每天像看新闻一样「必看」。




左右滑动查看

这里是大家共同的AI家,不仅是学术行业聚会,更是跨界的融合交流。

面对ASI不确定的时间和未知的ASI的未来,很多人都会焦虑,技术会不会吞噬人类的未来。

这个时代,AI是最大的变量,面对激荡的变局,更需要一个汇聚「群智」的平台。

我们需要的是最真实、最自由自由的表达,并且是多元化的。

不仅仅是AI领域、自动驾驶、具身智能等领域的专家,还有其他各行各业的专家。

人类彼此信任,探索与AI也建立一种充满希望与爱的群智共生关系,或许才是走向未来的答案。


转发留言抽取新智元十周年纪念品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帮助,可以点一个大大的赞。

同时,可以转发和评论,我们会在评论区抽取10个精彩评论,为大家送出新智元十周年纪念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