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马 腾
一份看似亮眼的财报,将“投影一哥”极米科技重新拉回聚光灯下。
极米科技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在营收微增的情况下,归母净利润达到0.88亿元,相较去年同期410万元暴涨超过20倍,似乎一举扭转了近年来的业绩颓势。
利润高增长背后,是高达4887万元的政府补助,占去当期净利润的半壁江山,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其核心业务实际上处于亏损状态。同时,公司的存货问题、产品周转效率面临挑战。资本市场也用脚投票,第二大股东百度持续减持,持股比例已降至无需强制披露的5%以下。
为应对压力,极米科技近年来不断“瘦身”,裁减员工以求降本增效,但这又引发了市场对其长期创新能力的担忧。
净利润增长20倍背后的玄机
2025年上半年,极米科技实现营收16.26亿元,与2024年同期的16.00亿元相比几乎持平,增长近乎停滞。在营收几乎未动的情况下,其归母净利润却从410万元飙升至8866万元,增幅高达2062%。
这种利润的“凭空”暴涨,其玄机藏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财报显示,上半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高达4887万元,占净利润总额的55.5%。换言之,超过一半的利润来自外部“输血”,而非主营业务的经营所得。
真正衡量核心业务造血能力的指标——扣非净利润,在2025年上半年录得-1484万元的亏损,相较去年同期的767万元盈利同比下降119.3%。这意味着,极米科技研发、生产和销售投影仪的核心业务,在报告期内并未能创造正向利润。其账面上的盈利,完全是由政府补助等支撑起来的。
营收端的停滞,说明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存在明显“剪刀差”。据洛图科技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极米在国内智能投影市场零售额份额高达31%,同比、环比均实现显著提升,行业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但市场份额扩张并未带来收入增长。
这背后最可能的解释是公司采取了“以价换量”的策略。通过更具竞争力的定价或推出更多中低端产品,并在挤压中小品牌、清理低价低质产品的市场洗牌中获益,但同时也牺牲了产品的平均销售单价。
存货“顽疾”在极米科技身上长期存在。2024年其核心产品长焦投影销量同比增长10.33%,但库存却同比大增22.23%。这种销、存增速倒挂现象,在2025年上半年仍在持续。截至上半年末,公司存货余额达11.84亿元,较期初增长23%,占当期总资产比例达21%。高企的存货不仅占用了大量营运资金,还带来了巨大的减值风险。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是为数不多的亮点。该数据从2024年同期4.4亿元净流出,大幅转为2025年上半年1.71亿元的净流入,实现了惊人逆转。
然而,在主营业务扣非净利润为负、存货压力不减的情况下,这种“回血”的可持续性同样值得推敲。其改善很可能源于政府补助的现金注入、加强对应收账款(期末余额2.73亿元)的催收,或是通过延长对上游供应商的付款周期来保留现金,而非核心业务造血能力的增强。
百度持续减持背后
在极米科技经营问题出现前,资本市场凭借其敏锐的嗅觉,已经闻风而动。
2021年3月,极米科技头顶“投影一哥”的光环登陆科创板,股价一度冲上626.69元/股的历史高点,总市值超过430亿元。高光时刻总是短暂的,截至2025年9月初,其股价已跌至130元/股左右,较高点跌幅超过80%,总市值也萎缩至约90亿元,蒸发超过300亿元。
股价的持续萎靡是市场对公司未来预期的直接反映,表资者已经看穿了财报中由非经常性损益支撑的利润“假象”。
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如果还包含情绪因素的话,那么重要股东的持续减持,则是对公司长期价值更冷静、更理性的思考。作为极米科技上市时的第二大股东,百度离场是一场持续了数年的战略性撤退。上市之初,百度通过旗下百度网讯和百度毕威合计持有极米科技11.61%的股份。
自2022年3月首发限售股解禁后,百度便开启了漫长减持之路。最新公告显示,百度合计持有极米科技股份比例已由6.61%降至4.53%,跌破5%。
在外部资本市场压力、内部经营困境之下,极米科技向内开刀,试图通过“瘦身减员”实现降本增效。自2022年以来,公司已连续三年减员,员工总数从2021年末的2715人降至2024年末的2225人。
裁员节流是企业在危机困境下的重要手段,但就极米科技来说,其“瘦身”裁员动到了研发团队。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研发人员共580人,较上年同期的749人减少22.56%。
在削减研发力量的同时,极米科技却高调宣布进军车载光学这一技术密集型领域,布局“第二增长曲线”。
相关文章
2025-09-090阅读
2025-09-090阅读
2025-09-090阅读
2025-09-090阅读
2025-09-090阅读
2025-09-090阅读
2025-09-090阅读
2025-09-090阅读
2025-09-090阅读
2025-09-09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