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纬锂能全固态电池下线,距新能源汽车量产装车还有多远?

资讯 » 科技头条 2025-09-05

亿纬锂能9月3日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宣布,亿纬锂能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揭牌,“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

全固态电池可以投入使用了吗?新能源汽车圈议论纷纷。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下线并不等于大规模量产,全固态电池技术本身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初期的阶段,各家企业正处于装备竞赛阶段。

面向人形机器人,并非用于汽车

亿纬锂能9月3日宣布,公司成都量产基地揭牌,基地总面积约11000平方米,全面投产后年产能近50万颗电芯。基地分两期建设,一期2025年12月建成,具备60Ah电池制造能力;二期计划于2026年12月实现100MWh年产能交付。

此次下线的“龙泉二号”为10Ah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高达300Wh/kg、体积能量密度为700Wh/L。

需要注意的是,这款全固态电池主要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及AI高端装备领域,而不是装在新能源汽车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能量密度虽高,但10Ah容量相对较小,更像是针对特定B端高端应用而非普通汽车。

此外,下线标志着实验室的技术能在小规模生产线上实现,但这并不等于大规模量产,或成本已达到商业推广水平,更无法立即广泛应用于常见领域。下线往往只是意味着全固态电池在特定的、对成本相对不敏感的领域开始尝试应用,为将来大规模进入乘用车等市场做准备。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致辞中也表示,亿纬锂能在充分验证技术可行性后推进产业规模化落地。为实现2025年固态电池达成能量密度400Wh/kg、1000Wh/L的关键指标,亿纬锂能将在资金、设备和研发资源上全力投入,加速推进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

量产仍面临成本、研发两大挑战

除了亿纬锂能,国内还有多家企业也在积极研发和布局全固态电池技术。

9月1日,孚能科技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已完成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送样,并完成了第二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技术的开发。

9月2日,国轩高科在投资者电话交流会中表示,公司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正式贯通,金石全固态电池目前处于中试量产阶段,良品率已达90%。目前公司已正式启动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GWh量产线的设计工作。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国轩高科推出了金石全固态电池,2025年8月就建成0.2GWh全固态电池中试线,样品能量密度达350Wh/kg,已经启动装车路测。

9月4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向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进一步了解固态电池相关事宜,截至发稿暂未获得回复。

目前大部分企业、学者对全固态电池量产的预测时间表仍然指向2027年至2030年。

今年2月,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公开表示,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前后实现小批量生产。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孙华军也公开表示,比亚迪已开始启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可行性验证,计划2027年左右启动批量示范装车应用,预计在2030年前后实现大规模量产。

之所以迟迟未能量产,主要有成本高、研发难等两大难题。

目前全固态电池的成本预估是传统液态锂电池的3-5倍。例如,硫化物电解质的核心原料硫化锂价格非常昂贵,单价超100万元/吨。虽然天齐锂业宣布了硫化锂制备新技术,旨在降低成本,但短期内材料成本依然压力巨大。氧化物电解质单吨成本虽相对较低,约4.65万元,但整体电池制造成本仍远高于液态电池。

不仅如此,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成本高昂,从实验室小试、中试到规模化量产,每个阶段都需要海量的资金支持。这对于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新入局者,构成了极高的资金壁垒。

苗圩也表示,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需解决技术、工艺和成本的问题。从当前全球固态电池研发进展来看,量产技术工艺有待成熟。

可以说,谁拿下固态电池,就捏住了新能源时代的喉咙。而谁能第一个吃到螃蟹,各家企业仍在比拼之中。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柳宝庆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