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陕西人,撑起中国食品半边天

资讯 » 财经头条 2025-09-05



前言:

陕西,这片三秦大地,凭借农耕文明的沃土优势,孕育了深厚的美食文化与商业基因。在这片土地上,一群扎根乡土的陕西人用匠心与韧劲,将地方风味打磨成国民记忆,撑起了一片属于秦人的天空。

这些品牌里,有瓜子的酥香、糕点的绵软、汽水的畅爽;亦有薯片的脆响、锅巴的咸香和白酒的醇烈,它们不仅是家门口的味觉烙印,更是一代人的共同舌尖记忆。这背后是秦人朴实却执着的坚守,用一口零食、一瓶饮料、一块糕点,讲述着陕西人“咥实活、干大事”的饮食哲学与商业传奇。

作为出生陕西的媒体,《零售圈》此番盘点,既是对三秦品牌的回溯,亦是对这群“造味者”的致敬。他们让休闲食品的版图上,始终闪耀着鲜明的陕西印记。

01金鸽瓜子梁祖一



金鸽瓜子的发展历程是秦商实干精神的生动写照。据公开报道,公司的创始人兼总经理是梁祖一,他原是安徽人,曾是咸阳市蔬菜公司的正式职工。1985年,梁祖一停薪留职,凑了1500元钱,开始在家里炒瓜子。他的创业受到了同乡“傻子瓜子”年广久的启发。最初,他只是一个家庭作坊,每天产量只有150公斤,后来逐渐扩大规模。

1988年,梁祖一在北安村租了几间民房,建立了“彩虹炒货厂”。1989年3月,咸阳市彩虹商贸食品有限公司创建。后又注册了“金鸽”牌商标。从此,企业有了自己的品牌。

金鸽瓜子的发展离不开公司对几个关键点的重视。首先就是产品质量,从原料采购到生产过程都严格把关。梁祖一每年都会亲自到新疆采购质量上乘的瓜子原料,确保每一批瓜子的品质都有保障,甚至不惜成本,例如曾因原料问题宁愿自己亏本也不让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其次,公司建立了强大的销售队伍,由总经理挂帅,实行分片包省、包市的销售模式,开发新市场,巩固老市场。在技术方面,金鸽采用研磨去皮的方式使瓜子变成金色并且更加好嗑。这种技术创新使得金鸽瓜子在口感上区别于其他品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经过多年发展,金鸽瓜子从咸阳飞向全国,销售网络遍布河南、河北、山西、山东、辽宁、吉林、新疆、安徽等30多个省、市,建立了强大的市场体系,形成了良好的销售网络,合作多年固定大客户上百家,小客户上万家,全国约有近亿顾客享用了“金鸽牌”食品的美味。其“金鸽牌”商标先后被评为“咸阳市著名商标”、“陕西省著名商标”,并在2000年被国家工商局确定为“全国重点保护商标”,成为了陕西休闲食品版图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02米旗月饼 冯青山



过中秋,吃米旗月饼,这曾是不少陕西人的童年回忆。1994年,米旗品牌在古都西安诞生,创始人冯青山先生以非凡的勇气和敏锐的商业嗅觉,躬身入局烘焙行业。怀揣着对品质的追求和对烘焙的热爱,米旗从一家员工数十人、产品单一的小型食品厂起步,凭借自立自强的精神,依托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逐渐崭露头角。

创始人冯青山始终坚持“产品品质是一切经营行为的前提”这一朴素而明确的经营哲学。在他看来,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应以苛刻的态度予以坚持,这种坚持使米旗事业走过了初期的发展。因此,米旗在西北区域的烘焙行业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家给生日蛋糕冠以品牌,第一家进行连锁专卖,第一家开架自选销售。这些创新举措为米旗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6年,米旗开始区域扩张战略,先后在哈尔滨、长春、北京等10个城市设立分公司及食品研究所,形成覆盖北方多地的销售网络。到2003年,米旗已形成月饼、蛋糕、面包、西点、中点、冷饮等完整的六大类产品线,陆续成立了七家全资分公司,以黑龙江、陕西为核心市场,产品辐射北方数十个大中城市。

2002年,米旗建成西安食品工业园,2004年哈尔滨工业园也相继建立,采用恒温、恒湿、防尘的现代化厂房,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包装区域更率先使用十万级净化系统。这些投入为产品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米旗月饼作为其核心产品,连续多年获“国饼十佳”称号,2006年入选“中国名牌”。其五仁月饼与蛋黄莲蓉月饼获“中国名饼”称号,并在全国烘焙赛事中多次斩获金奖。2021年,米旗月饼位列艾媒金榜中国月饼品牌前十强。面对市场变化,米旗不断推进创新与转型。

2019年,米旗明确了长期发展战略,聚焦门店业务“主航道”,优化市场布局,集中资源深耕重点区域,提升品牌影响力。集团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业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优化管理体系。

如今,米旗已在全国设立400余家专卖店,员工规模扩展至近3000人。在2024年的米旗30周年庆典上,米旗总裁冯岩先生郑重承诺,米旗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顾客为中心,始终把顾客的需求放在首位。

品质是生命线,创新是驱动力,米旗用三十年时间从西安走向全国,成长为我国烘焙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向市场展现了陕西食品企业的创新精神与执着追求。

03冰峰彭兴道

来陕西,吃三秦套餐,冰峰必不可少。在陕西乃至全国的饮料版图中,冰峰无疑是一抹鲜明的亮色。

1948年,因大雪阻碍,一位李姓商人从天津引进了一套汽水制造设备,准备运到新疆建厂,在经过西安时遭遇大雪,道路被封,所以就把厂子建在了西安。西安由此有了第一家汽水生产厂。1953年,西北汽水厂并入西安食品厂,成为厂里六大车间之一,生产的汽水正式得名“冰峰”。

在冰峰发展过程中,彭兴道是一位关键人物。这位1968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大学食品发酵专业的技术人才,怀揣着对食品工业的热忱进入西安市食品厂工作。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勤奋务实的工作态度,他很快在厂里脱颖而出。1984年,彭兴道升任厂长,这位懂技术、懂管理的掌门人做出了一个改变冰峰命运的决定——引进西德生产线。




的生产能力为每分钟三百瓶,是当时全国最先进的汽水生产线。这不仅解决了产能瓶颈,更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这一变革让冰峰汽水得以走进西安的千家万户,成为寻常百姓也能享受的日常饮品。

这条生产线的引进堪称冰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0世纪90年代,中国饮料行业经历了“水淹七军”的艰难时期。八大饮料厂中有七家被挤垮,而冰峰也面临着可口可乐、健力宝等品牌的强势竞争。当时可口可乐为了拿下西安市场,甚至推出了同样只卖一元的250ml玻璃瓶装可乐,进货价还比冰峰便宜5分钱。然而,依靠强大的经销网络和西安消费者的深厚情感,冰峰在经过两年激烈竞争后,最终赢回了市场。

近年来,冰峰不断推出新产品以适应市场变化。自2012年起,相继推出罐装橙味汽水、罐装酸梅汤、冰峰果果、冰峰茯茶等一系列产品。尽管产品线不断丰富,那个经典的玻璃瓶橙味汽水仍然是西安人最喜爱的产品,保持着年销量超5000万瓶的惊人成绩。

深植于陕西市场,与凉皮、肉夹馍组成著名的“三秦套餐”,冰峰用自己甜中带酸、气泡充足的独特口感形成了一种饮食文化符号,成为西安人识别家乡味道的重要标志。

虽然冰峰的IPO之路在2022年暂缓,未能如愿登陆资本市场,但作为陕味汽水的代表,冰峰在陕西人心中的地位始终无法撼动。《零售圈》也将持续关注这个陪伴了几代陕西人的品牌,期待它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持续为陕西代言。

04银桥 刘华国



提起区域乳品,银桥乳业无疑是陕西人不可替代的记忆。

1978年,退伍军人刘华国与两位同乡战友拿出复员安置费,再加上东借西凑共筹得2000元钱,在5亩田地里自建厂房,架起了5口铁锅,创办了相桥乳品厂,生产炼乳这便是银桥乳业的前身。

创业之初,刘华国面临着重重困难。当炼乳生产出来后,销售遇到麻烦,原因是当时的奶粉厂都习惯于和国营企业打交道,对村办企业的产品压根不相信。经历过许多磨难之后,他们决定舍弃半成品的生产,转产奶粉,直接服务消费者。

1980年,企业引进了卧式粉塔,生产出了奶粉,刘华国给奶粉起名“秦俑”,既是由那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而起,也蕴含着要做千古流传的好产品之意。然而销售再次遇到困难,对来自农村企业的产品同样不认可。于是,刘华国背着塞满奶粉的黄布挎包,骑着自行车、挤着硬座火车到处推销奶粉。最终,一家比较有名的公司经过品尝和化验,并与企业进行一番考察和了解后,与他们签订了180吨奶粉的供销合同,“秦俑”奶粉终于创出了市场。

1992年9月,相桥乳品厂与香港广银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外合资西安银桥乳制品实业有限公司,成为临潼地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公司管理机制冲破了原有的模式,在先进的经营理念的带动下,银桥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95年,以西安银桥乳制品实业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组建西安银桥企业集团,银桥跨入中国乳品十强企业。

银桥始终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1999年,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时,刘华国大胆提出了“吸纳养牛户为股东,变近万头奶牛为近千万元资本”,紧密地把农户和企业联系起来,使昔日的奶农变成公司的股东。这种模式带动周边20多万农户依靠养殖奶牛实现了增收致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在乳制品行业近10年来连续遭受的重大考验中,包括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银桥集团都以自己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傲立市场,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衷心喜爱。也正是多次事件让银桥更加意识到,只有加速和加大对优质牧场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才能建立起更稳定安全的乳品安全产业链。

近年来,银桥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高消费者使用体验,减轻管理负担,通过会员关怀和运营,提升会员的忠诚度和复购率。

如今的银桥集团,已经是今年营收数亿元的现代化乳业集团,形成了奶粉、液态奶、冷饮等完整产品线。旗下主导产品“秦俑牌”、“阳光宝宝牌”以及“艾宝瑞牌”系列奶粉和“银桥牌”系列液态奶,以专业的品质、过硬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享誉海内外,展现了陕西食品企业的韧性与创新精神。

05百吉猫董立军



陕西休闲食品的版图上,百吉猫锅巴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鲜明的品牌形象,成为了不少消费者心中的“国民锅巴”。

1998年,西安泰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创立,其前身作为坊间低温烘焙原料的批发供应商,已积累深厚的农副产品加工经验。1999年,其创始人董立军,一位有着军旅背景的陕西企业家,敏锐地洞察到陕西传统锅巴零食的市场潜力。凭借着军人的执着和执行力,他决心将这一地方特色美食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创业初期,企业面临着设备简陋、技术不足等诸多困难,但董立军坚持“做好人品,再做产品”的经营理念,带领团队一步步摸索前行。

品牌建设之初,曾使用“地主猫”商标,但由于商标注册问题,后更名为“百吉猫”,预示着人们吃着这锅巴,就回想起妙妙好味道,吃了百吉猫,就变小馋猫。这个充满活力的品牌形象,以其丰富活泼的风格和幽默的气质,迅速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

百吉猫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在2008年,随着董立军对产品品质的持续钻研和追求,"百吉猫"积累了深厚的市场口碑,开始在陕西以及全国各大城市风靡起来。董立军认为:"对食品企业而言,产品的品质是一切的核心,消费者的诉求永远是健康、美味,真正的口碑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这种对品质的坚持,使得百吉猫锅巴保持了独特的"薄、脆、香"特点,成为了其显著的特色亮点。

在产品创新方面,百吉猫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市场调研,团队持续对产品配方进行细致改良。从最初的‘原味锅巴,发展到如今的孜然味、麻辣味、牛肉味、五香味等多种口味,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公司还配备了先进的生产线和检验检测设备,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商业模式上,百吉猫采取了"深耕区域,辐射全国"的发展策略。企业首先在陕西及周边地区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通过商超、便利店等传统渠道打开市场。无论是在大型商超还是乡村小商铺,都能看到其产品。近年来,百吉猫也积极拥抱电商渠道,在天猫等平台开设旗舰店,通过线上销售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如今,百吉猫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食品生产企业,生产中心位于西安长安区斗门工业开发区,占地50余亩,员工200余人,年产能力可达1.5万吨以上。公司旗下拥有"百吉猫"、"美嚼"、"米农"、"银禧"等著名商标,产品涵盖膨化、糕点、精致坚果三大类十多个系列。

回顾百吉猫的发展历程,其成功不仅在于对产品质量的坚守,更在于对品牌建设的重视和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把握。从西安走向全国,百吉猫用一片锅巴展现了陕西食品企业的韧性与创新精神,让这抹独特的"陕西味道"飘香更远。

06红心软香酥陈康劳



在西安人的记忆里,小时候起晚了来不及吃早饭的时候,总会被妈妈往手上塞一两个“红星软香酥”。这家从礼泉县的小加工厂走出来的陕西品牌,书写了一段传统糕点与现代商业结合的传奇。

1998年,改革开放蓬勃发展之际,创始人陈康劳审时度势,毅然离开舒适的机关单位,在礼泉县创办了陕西红星软香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创业之初,企业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但陈康劳凭着勇于开拓的精神,依托国家发展非公经济的东风,将自己的一腔热情倾注于公司的创建之中。经过反复实验、论证,最终研制出了有别于传统糕点原料和工艺的软香酥产品。这种以优质豆类为主要原料的酥皮糕点,打破了传统糕点高糖高油的局限,实现了千百年来传统糕点产品的换代。产品一上市就赢得了社会的认可,陈康劳迈开了成功的第一步。

良好的市场反响推动企业迅速发展。2002年,红星公司总部从礼泉迁到了咸阳,投资1300万元扩建厂区,更新设备,实现了生产线的自动化。2003年,与江苏无锡光华彩印厂合作投资3600万元,再次对软香酥生产线扩建改造。2006年至2007年,公司投资6000万元,建成占地60亩、建筑面积达2800平方米的红星软香酥公司礼泉城东生产区。

到了2010年,红星已发展为包括陕西红星食品公司、四川成都食品公司、陕西红星食品科研中心、咸阳彩印包装公司等为一体的红星食品企业集团。公司生产基地扎根关中腹地礼泉,企业集团总部设在古都咸阳。此时的红星已经拥有固定资产8000万元,员工780余人,成为以食品生产、销售、商务、印刷、房地产开发为主的集团化公司。

公司在做好陕西市场的前提下,在北京、兰州、银川、沈阳、大连、山西、无锡、河南、新疆等地广泛采用贴牌生产、技术合作、馅料供应等方式,建起9家合作厂家和生产基地。这种模式让红星食品逐步跨出陕西,迈向全国。

产品策略上,红星不断推陈出新。在与陕西科技大学的校企合作中,公司陆续开发出绿豆酥、白云酥、黑豆酥、果仁酥、黑芝麻酥、核桃酥、玫瑰酥、荞麦酥、无蔗糖酥、椒盐酥等十多种新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产品线,更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品牌建设方面,红星软香酥从成立初就坚持自主品牌,先后注册了"红星"商标和唐仕女图商标。其品牌标志和包装图案都彰显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让消费者很容易将其与其他软香酥系列品牌区分开来。这种品牌策略不仅增加了消费者对红星品牌的认可度,更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红星软香酥获得了诸多荣誉:连续13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公司还被授予"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等称号。

07西凤酒



在陕西乃至中国的白酒版图上,西凤酒无疑是一面鲜明的旗帜。这款有着三千年无断代传承历史的美酒,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秦饮",汉代名为"秦川春酒",唐代称为"柳林酒",清代唤作"凤翔烧酒",直到1933年参加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时,才正式定名为"西凤酒"。这个名字寓意"凤凰飞翔于西府",从此闻名海外。

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上,西凤酒与茅台、泸州老窖、汾酒一起被评为"中国四大名酒"。这一荣誉奠定了西凤酒在中国白酒界的地位。1956年,国营陕西省西凤酒厂正式成立,全面发掘整理继承了西凤酒酿造技艺。

1992年10月,原轻工业部在召开“西凤酒香型凤香型论证会”,正式将“凤香”确定为白酒一大新香型,西凤酒在中国白酒的江湖中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地位。然而西凤酒并未墨守成规,而是在工艺上不断探索创新,相继研发出绵柔凤香型、陈年凤香型白酒产品,使产品度数从60度以上降低到更迎合大众口味的55度、52度和45度,让西凤酒从区域走向全国成为可能。

在西凤酒的现代发展历程中,几位关键人物留下了深刻印记。喻德鱼在2004年12月起担任股份公司董事长、西凤酒厂厂长。2011年,徐可强出任西凤酒总经理,提出了"百亿复兴计划",希望带领西凤酒回归中国白酒第一阵营。他推出"凤香经典"系列,淘汰了838款低利润产品,大幅改革营销架构。现任董事长张正则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逐步改变"多品牌"路线,全面清理中低端子品牌,构建以高端"红西凤"系列为引领的产品矩阵。

西凤酒的商业模式经历了从"多品牌"到"聚焦核心"的战略转变。曾经,西凤酒依靠OEM模式实现了快速扩张,巅峰时期旗下子品牌达到上千个,贡献了90%以上的销售额。但这种模式也导致了品牌价值稀释和产品线混乱。2019年后,西凤酒开始全面清理中低端子品牌,构建以高端"红西凤"系列为引领的产品矩阵,推进产品全国化战略。

近年来,西凤酒确立了“全国化、高端化”双轮驱动战略,通过营销改革、大单品建设和产能扩充,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白酒行业深度调整期的挑战,西凤酒创新性地提出"品质+出海"双驱动模式。在品质方面,西凤酒建成"333工程"并推进10万吨优质基酒及配套项目,从源头保障产品质量。在出海方面,西凤酒以文化为桥梁,通过"丝路美酒"系列活动和参与国际展会,将产品推向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欧盟、俄罗斯等诸多国家和地区完成商标注册。

回顾西凤酒的发展历程,从3000年前的“秦饮”到如今的“红西凤”,这个承载着三秦大地酿酒智慧的品牌,正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结语

除了上述品牌,食品版图上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陕西企业:如太阳食品、荣氏果汁、陕富面业,以及我们熟知的品牌德懋恭、心特软、爱菊……这些品牌共同构筑了陕西食品工业的丰富生态。当前,陕西食品工业正加速向集群化、数字化、健康化发展,集聚了可口可乐、百事食品、康师傅、达能、娃哈哈等国内外巨头的生产基地,形成了百亿级健康食饮产业集群;预制菜产业规模已近450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千亿元,益海嘉里、得利斯等企业纷纷在陕布局央厨与加工项目。

《零售圈》期待在这片孕育了周秦汉唐文明的沃土上,能够涌现更多立足本土、走向全国的食品品牌,让“陕西味道”在中国食品产业的宏大版图上持续绽放。

你还知道哪些陕西品牌,欢迎评论区留言补充。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