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健康的商业生态,应该是基民、基金公司、渠道多方共赢。
©️懂财帝出品 · 作者|嘉逸
A股震荡走牛,投资者正蜂拥入市,8月新开户数达264万户,居民存款正在“搬家”。
然而,零售之王招行却开始“背刺”基民。它向一些基金公司施压,“独断”部分卖明星基金,并要求“排他”。
更离谱的是,在招行渠道,部分基金的申购费率更高,达到1.5%,是蚂蚁基金、腾讯理财通等平台(费率1折,0.15%)的10倍。
招行,中国银行业的优等生,一直宣称“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如今为何叛逆,甚至与监管要求相悖?
1 | “零售之王”背刺基民
近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在招行的压力下,部分基金竟然变成了其“独家产品”。
有媒体援引业内人士的话,称:今年,招行重点销售的一些主动权益基金,让基金公司按照原申购费率卖,不打折,同时要求其他渠道不打折,否则就得“多渠道下架”,在该行新设份额。
换言之,同一只基金,基民只能去招行购买,且费率“更贵”。
据此,懂财帝向招行内部相关人士求证,该人士表示:“不太清楚。”
但懂财帝打开各银行、基金APP查了一下,确有事实。
以华泰紫金价值甄选混合(仅作为案例,不代表基金推荐)为例,其A类、C类份额,仅在招行APP上才能购买。
在蚂蚁基金、腾讯理财通、天天基金、平安银行等热门代销渠道,均显示“暂停买入”。
同时,“独家产品”的销售费率更高。
招行APP显示,华泰紫金价值甄选混合A的购买费率为1.5%。与之对比,此前,蚂蚁基金、腾讯理财通、天天基金的申购费率都打了1折,为0.15%。
按照投资10万元计算,招行渠道的购买成本高达1500元。在其他渠道,仅为150元,差额达到1350元。
对普通基民来说,这是额外的负担。
图片依次为:招行APP、蚂蚁基金、腾讯理财通、天天基金、平安银行
而招行的背刺,还不止于此。
公开信息显示,部分基金产品在多个渠道停售或限售了相对优惠的A类份额,但却在招行独家发售了费率较高的D类份额。
如大成元辰招利债券,在腾讯理财通、天天基金上,A类、C类份额均无法申购。在蚂蚁基金上,A类份额限售,每天仅可买入100元,买入费率为0.08%,C类份额不限售。
在招行APP上,D类份额是独家产品,购买费率6折,为0.42%。对比蚂蚁基金A类份额的买入费率,高了0.34个百分点。
同样按照投资10万元计算,现在,基民在招行买入大成元辰招利债券D,要多花340元。
图片依次为蚂蚁基金、招行
据粗略统计,还有华安宝元债券等十几只基金产品被招行“独断”。
尽管总量不多,但对基民而言,依然是巨大的伤害。
一方面,基金买入费率打一折已经是行业惯例。如今,招行以原价销售,费率高十倍,基民的投资成本被强行抬高。
另一方面,选择权被变相剥夺,很多基民,尤其是年轻投资者,更习惯蚂蚁基金、腾讯理财通、天天基金等互联网平台。
但现在,壁垒被竖起,他们已不能自由选择心仪的投资产品。
2 | 招行为何「排他」卖基金?
公募基金减费让利,提高投资者获得感,大势所趋。
早在2023年,监管就已明确,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分三阶段进行,其中,第三阶段要聚焦基金销售环节,计划降低销售服务费、规范尾随佣金。
近期,监管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再次强调,要优化运营模式,围绕产品发行/销售、投资运作针对性改革,稳步降低基金投资者成本。
招行,为何与监管要求相悖?或许是业绩的压力。
银行业息差持续收窄,招行亦不例外,2025H1净息差1.88%,较2024年下滑10bp,净利息收入依旧承压。
对此,招行副行长彭家文在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净息差还有下行压力。
非息收入方面,仍是“看天吃饭”。
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招行被蚂蚁基金超越。蚂蚁基金旗下,权益基金、非货基、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量分别为7388、14529、3201亿元。招行旗下,权益基金、非货基、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量分别为4105、9504、582亿元。
反映在财报上,2024年,招行代理基金收入41.65亿元,同比下降19.58%。
2025上半年,受益于A股牛市行情,招行代理基金收入24.38亿元,同比增长14.35%,有所回暖。
但,这只是短期表现。本轮行情,中央汇金等关键资金入局,将是一轮长牛。
招行零售之王,要转型财富管理,穿越周期,更应该从“销售导向”转向“客户资产增长导向”,聚焦客户信任和忠诚度,而不是“排他”、涨价。
中国基民7.2亿,公募基金规模34.4万亿元,未来还将增长。
谁能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专业、普惠的基金服务,谁才能吃到蛋糕红利。真正健康的商业生态,应该是基民、基金公司、渠道多方共赢。
显然,招行仍需改进、变革,需要长期视角,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聚焦新科技、新金融、新消费,读懂产业与财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