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健康……新质产业撑起北京经开区增长引擎

资讯 » 科技头条 2025-09-05



北京经开区作为首都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四五”期间,经开区GDP年均增长9.6%。

在4日召开的“北京经开区新质生产力典范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磊介绍,今年上半年经开区经济保持12.3%高增长态势,增速居国家级头部经开区第一。“十四五”期间,每年安排产业发展资金超100亿元,共惠及主体3.3万家次。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5家、全市占比15%,各类人才总量近40万名、每年保持8%以上增长。

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年均增速8%

王磊表示,作为北京市高精尖产业主阵地,经开区主导产业集群能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生物技术和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合计超5600亿元,“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速8%,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保持在90%以上。

同时,未来产业占据先发优势,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企业500余家、产业规模超600亿元,创新打造“模数世界”人工智能新质产业社区,建设京内最大单体算力中心、规划算力超3万P;机器人产业集聚企业近200家、产业规模超百亿元,打响机器人“半马”的全球第一枪,实施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商业航天产业集聚企业170余家、产业规模超300亿元,区内商业火箭企业集聚度达到全国75%,商业互联网卫星企业集聚度全国最高。

王磊透露,经开区全域场景创新助力成果产业化进程。自动驾驶示范区实现8类应用场景全面示范,近1200台自动驾驶车辆运行里程超过4000万公里;全球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首家机器人主题餐厅正式开业,打造沉浸式智能消费新场景。此外,经开区将在医疗健康、制造等领域打造标杆应用,持续建设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以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带动技术迭代,全力帮助企业提升产业化落地效率。

亦庄综保区9月封关运行

王磊表示,经开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十四五”以来出台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政策近70项,每年安排产业发展资金超100亿元,惠及主体3.3万家次。特色产业空间加速释放,探索工业用地复合利用、弹性增容等机制,进一步集约用地资源,提升产业承载空间;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打造了国家信创园、国际医药创新公园、机器人产业园、北京火箭大街、“模数世界”新质社区等一批高能级空间载体。

北京经开区聚焦深化高水平开放合作,亦庄综保区作为全国首个以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为主题的综合保税区,预计9月封关运行;率先推出全国首个区级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实施意见,落地全国首家细胞治疗和基因技术研发外资企业,推进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企业纳入海关监管“白名单”,支持区内银行开设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累计16项制度创新案例在全国或全市复制推广,30项政策纳入国家试点范围。

人才总量每年保持8%以上增长

王磊介绍,经开区是一座年轻的城,也是一座年轻人的城。目前,经开区拥有各类人才总量近40万名,每年保持8%以上增长,其中45岁以下青年人才近70%,人才贡献率达69%。

“我们希望将北京亦庄打造成新时代青年创业第一站,通过聚资源、降成本、优服务,为青年人才的办公、住宿、研发、经营和投融资提供更加友好的环境,持续提升北京亦庄的人气和活力,全力打造最具吸引力的青年创新创业集聚区。”王磊说。

原标题:《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健康……新质产业撑起北京经开区增长引擎》

栏目主编:樊江洪 题图新华社

作者:解放日报 余晨扬 实习生 郭镇源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