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视像传统电视业务个位数营收增长已显疲态,全球市场激烈“绞杀”与贸易壁垒让出海之路漫漫,同时集团内部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以“70后”、“80后”为核心的年轻化管理层全面接棒,为公司的未来战略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文 | 啸 天
近日,海信视像交出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营收272.31亿元,同比增长6.95%;归母净利润大涨26.63%,达到10.56亿元。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寒意未退的背景下,这份“营收净利双增”的财报,无疑为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彰显了其作为全球电视出货量第二、国内第一的龙头地位。
财报预喜背后,海信视像传统电视业务个位数的营收增长已显疲态,全球市场的激烈“绞杀”与贸易壁垒让出海之路漫漫,同时海信集团内部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人事地震”,以“70后”、“80后”为核心的年轻化管理层全面接棒,为公司的未来战略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旧的增长引擎动力减弱,新业务曲线(如激光显示、商用显示等)虽有亮点但仍难担大任。在这一关键转型节点,市场突然传出海信视像正悄然布局“具身智能”的消息。这究竟是为资本市场描绘的又一个故事,还是新管理层为这家老牌制造巨头找到的穿越周期的“解药”?
1
“营收净利双增”背后的隐忧
单从利润端看,海信视像这份上半年财务表现堪称优秀。归母净利润10.56亿元,同比增长26.63%,这一增速远超营收。财报解释称,这主要得益于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高端产品占比,以及在供应链管理和降本增效方面取得的成效。简而言之,在“如何赚钱”这件事上,海信正变得愈发精明。
但这份看似优秀的利润成绩单,一旦置于营收增长放缓和行业整体萎缩的宏观背景下,便显得不那么牢固。仅6.95%的营业收入增速,对于一家行业龙头而言,只能说是“稳健”而非“强劲”,其背后是全球电视市场无法逆转的萎缩趋势。
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测,2025年全球电视市场出货量可能将跌破2亿台。中国市场情况更为严峻,洛图科技(RUNTO)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仅为3596万台,同比下降1.6%,创下近15年来最低纪录。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国内电视开机率已从2016年的70%暴跌至不足30%。
蛋糕在变小,分蛋糕的选手却没有减少。海信视像虽然凭借其在ULED X、激光电视等高端显示技术的布局,暂时稳住了市场份额(奥维睿沃数据显示其全球市占率为14.38%),但在存量市场,增长的天花板清晰可见。这意味着,海信视像当前的增长,更多是依靠挤压竞争对手的份额和提升客单价来实现,而非行业整体性红利。这是一场残酷的零和游戏。
在残酷的零和游戏中,尽管利润表现良好,但隐忧依然存在。同时,对海信视像而言,维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全球化的营销推广(如赞助欧洲杯等顶级赛事)都需要充沛现金流支持。在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放缓背景下,如何平衡盈利、增长与财务健康,将是考验新管理层智慧的关键课题。
更重要的是,海信视像业务结构仍然相对单一,其核心收入来源依然是“智慧显示终端业务”,即我们熟知的电视机。虽然公司也在积极拓展激光显示、商用显示、云服务、芯片等新业务,并将其作为“第二曲线”来培育,但从财报体量上看,这些新业务目前尚无法挑起拉动公司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大梁。
2
“少壮派”登场:新帅面临三大考
在海信视像寻求破局的关键档口,海信集团内部一场自上而下的管理层变革,让公司的未来走向充满了变数。
这场变革始于2022年海信“灵魂人物”周厚健的退休。2023年2月,“70后”贾少谦正式接任海信集团董事长,新帅上任后,推动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组织架构和人事调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信号便是“干部年轻化”,年仅44岁的“80后”高玉玲,于2025年正式出任海信家电董事长兼总裁。她的上任,被外界解读为海信“少壮派”全面掌权的标志性事件。
虽然高玉玲执掌的是海信家电,但其任命所代表的集团整体用人哲学——专业化、年轻化、重实干——无疑也将深刻影响海信视像的战略决策。这场被贾少谦称为“为未来储备干部”的变革,旨在打破大企业病,激发组织活力。
对于CFO出身、财务背景深厚的新一代管理者而言,他们所继承的,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海信集团。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平衡“守成”与“进取”的难题。
财务出身的管理者,通常以严谨、理性、注重风控和投资回报率著称。这在企业发展“守成”阶段是巨大的优势,但当企业需要开辟全新赛道、进行高风险的前瞻性技术投资时,过于谨慎的财务思维有时可能会成为“刹车”而非“油门”。
如何在高确定性的存量业务和高不确定性的增量业务之间,合理配置资源、平衡风险与收益,是对新管理团队战略眼光和决策魄力的直接考验。
同时,他们还需弥合“技术”与“管理”之间的认知鸿沟。海信集团作为一家技术制造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显示技术、芯片技术等领域的持续创新。新一代管理者虽然多为在海信内部成长起来的“老人”,但其管理和财务背景,与创始人周厚健等老一辈技术派领袖相比,在技术路线的判断和前沿科技的嗅觉上,是否能一脉相承甚至超越,还需时间来证明。他们需要建立一种机制,确保公司的技术专家和工程师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和资源,避免外行领导内行的决策风险。
所有这些内部挑战,最终都要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接受检验。出海是海信集团近年来最成功的战略之一,2023年集团海外收入已达858亿元。但全球化已进入深水区,面对的不仅是三星、LG等国际巨头,还有TCL、小米等同样凶猛的中国同行。
过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育营销(如赞助世界杯、欧洲杯)带来的品牌曝光红利。但在品牌力提升之后,更深层次的本地化运营、供应链整合、地缘政治风险应对,将成为新的挑战。新管理团队需要展现出比前任更激进、更精细的全球化操盘能力。
这场“500天内两度换帅”的变革,为海信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也必然伴随着战略磨合期的阵痛和不确定性。新帅们能否带领这艘巨轮成功闯过险滩,市场正拭目以待。
3
新故事与“解药”:押注具身智能
在主业增长乏力、新帅亟需自我证明的双重压力下,海信视像必须向外界讲述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故事。这个故事,似乎正指向当前科技领域最前沿的阵地——具身智能。
近期,网传海信视像正在积极招募机器人与具身智能领域的顶尖人才,意图在该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尽管官方尚未正式宣布,但这一传闻并非空穴来风。海信集团在此前已多次表达对AI技术的重视,并将其作为电视产品智能化的核心驱动力。
从“AI电视”迈向“具身智能”,对海信视像而言,是一次大胆的、却又具备内在逻辑的跨越。这不仅是摆脱“家电”标签,向“科技平台型企业”转型的必然选择。电视机作为家庭中最大的一块“屏幕”,天然具备成为家庭智能中枢的潜力。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其价值将被手机等小屏设备不断稀释。而具身智能,则为这块大屏赋予了“感知”和“行动”的能力。未来的家庭机器人,很可能需要一块高清屏幕作为交互界面,其视觉感知系统也与海信在摄像头模组、图像处理芯片等领域的技术积累高度相关。
更重要的是,海信具备切入具身智能的独特“视听”基因。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让AI智能体通过传感器与物理世界进行实时交互。其中,“视觉”是最关键的感知维度。海信数十年在显示技术、AI图像识别、环境光感知、MEMS麦克风阵列等领域积累的“视听”能力,恰好可以平移到机器人的感知系统中,成为其核心技术底座。
具身智能是一个极度“烧钱”且技术壁垒极高的赛道,集成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学、计算机视觉、传感器技术等多个尖端领域。目前,赛道内已挤满了从科技巨头(如特斯拉、谷歌)到明星创业公司(如Figure AI、宇树科技)的重量级玩家。海信视像作为一个新入局者,能否在人才、技术、资本上与这些对手抗衡,尚是未知数。
从赞助欧洲杯到布局具身智能,清晰地反映了海信战略思维的演进:从通过营销扩大现有产品的销量,到通过投资未来技术创造全新的物种。 前者是战术层面的“流量思维”,后者则是战略层面的“升维思考”。
相关文章
2025-08-290阅读
2025-08-290阅读
2025-08-290阅读
2025-08-290阅读
2025-08-290阅读
2025-08-290阅读
2025-08-290阅读
2025-08-290阅读
2025-08-290阅读
2025-08-29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