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时代财经 作者:白语
清晨的街口、深夜的巷子、暴雨里的桥下,那些熟悉的身影总在守护城市的日常。过去,他们被称作“骑手”,更像是服务体系中的一个临时符号;如今,他们有了更庄重的名字——“城市骑士”。
近日,饿了么与淘宝闪购把这份工作郑重其事地正名为“城市骑士”,不仅更换称谓与制服,更把一整套围绕养老、医疗、职业伤害、激励与成长的制度放到台面上。8月25日,骑士们的新制服公开亮相:这是外卖行业第一套制服,以赛车服的风格设计,肩线挺括、腰线收束,同时采用运动户外品牌同款面料,防风、透气、防泼水,在保障骑士们的活动需求的同时,凸显鲜明的职业气质。
这一变,既关乎个体的体面与盼头,也考验平台企业是否愿意扛起行业的长期主义,更关乎中国新就业形态从“灵活”走向“专业”、从“被需要”走向“被尊重”的那一步。
从“骑手”到“城市骑士”:阿里把体面与盼头赋予劳动者
8月17日,饿了么“骑士日”当天,饿了么董事长兼CEO范禹宣布,将旗下全体骑手升级为“城市骑士”,并同步推出制服换装、骑士福利保障、关怀激励和成长发展等举措。
称谓看似简单,却能定义一份职业在社会中的分量,也能改变劳动者的自我评价。“骑手”,像是流水线中的一个角色;“骑士”,则天然携带荣誉与守护的意味。这一字之变,实则是职业身份的“归位”。当一个庞大群体被明确为“城市骑士”,意味着他们不再只是算法分配下的临时劳力,而是现代城市服务体系中被期待、被认可、也应被保护的专业从业者。
阿里在此刻做出正名,不是图一时热度,而是把职业尊严重新摆回这份工作的起点:你不是某个可替代的“手”,你是被看见的“士”。这背后的心理效应将是深远的——当一个人能自豪地向家人说出“我是城市骑士”,这份职业的尊严便真正落到了生活中,并在社会认知里慢慢扎根。
外观的变化,是身份升级最直观的注脚。
新制服不再是“能穿就行”的工装,而是按专业场景去迭代:夜间反光、安全防护、防风防泼、腰包收纳,既强调安全与舒适,也强调识别与形象。统一的橙黑视觉与品牌标识,让骑士在街头拥有了更鲜明的职业符号感——这既是对从业者的尊重,也是对用户信任的再造:当你看见一位“城市骑士”上门,看到的不只是一个配送人,更是可被信赖的“最后一公里”服务者。
秋季骑士服还特别配置的腰包,配备的腰包,内置消毒棉片、创可贴等多种急救用品和药品,骑士用以临时自救外,也随时可以帮助其他紧急有需要的市民。这一小小的细节,不仅体现了对骑手的关怀,也表达了一种认同:骑士们是城市的一分子,他们也是城市生活的参与者、和城市居民有着密切的联系。
把视角再往外推一步,这场正名也在悄悄改变社会的价值刻度。我们中的许多人愿意为一杯精品咖啡、一次精致露营付费,但往往忽略了把“确定性”送到门口的人。正名,是对确定性的认可;制服,是对专业的注解;制度,是对风险的对冲。
当一座城越来越愿意与“城市骑士”打招呼、礼让、致谢,这个群体就从“都市缝隙里的奔忙者”,转为“秩序与温度的守护者”。一份工作开始被尊重的时候,文明就向前迈了一小步;当背后的制度与生态一起跟上,这一步就能迈得更稳、更远。
阿里的格局与担当:把“保障—激励—成长”做成一整套
平台企业在行业升级里扮演什么角色?答案往往藏在细节里。
过去几年,饿了么围绕“衣食住行用”做了许多不招摇的铺垫:骑士餐、骑士驿站、骑士公寓、社区“碰一下开门”与智能外卖柜、天气补贴与超时免责、疲劳提醒与安全路线推荐……这些听起来琐碎,但它们像一枚枚铆钉,一寸寸构筑骑士安全与体面的日常。
此次正名之后,8月18日,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旗下23个品牌联合发起“城市骑士·橙意计划”,把激励与帮扶扩展到行业层面——专项奖励见义勇为、资助继续教育、医疗救助家庭等,这等于在行业维度为职业尊严“加杠杆”。
真正让职业“立得住”的是制度的托底。范禹在内部信中明确:围绕养老与医疗,为有意愿的骑士提供更多方案与真实支持;围绕职业保障,扩大新职伤保障覆盖、全量足额缴费。
这句“全量足额”,是把平台责任落到实处的硬承诺。而阿里的不同,在于不只解决“我平台的骑士”,而是把手伸向“行业的骑士”。橙意计划覆盖所有外卖平台的骑士——不分平台、不分城市、不分运力形态。
这不仅是格局问题,也是方法论问题:当平台把保障与激励做成“行业公共品”,就是把竞争者之间的对抗变成了共同的进步门槛,把补贴博弈变成了职业文明的抬升赛。对行业参与者而言,短期可能要“掏腰包”,长期却是在积累最难复制的壁垒——稳定、专业、可持续的运力与信任。
这套方法论,与政策的节拍同频共振。国家在职业伤害保障上的步伐正加快:2025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发文,明确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并在征收、经办、费额、浮动等环节细化规则,诸如即时配送行业按单计费的标准与浮动机制,正在把“风险对价”用制度语言说清楚。阿里在更多省份覆盖新职伤保障,全量足额为骑士缴纳费用,是对这套新制度的积极响应,也是对骑士安全感的最直接回应。制度一旦跑通,骑士就不再是“悬空的劳动者”,而是享有明确权责与保障的职业主体。
从商业逻辑看,这也是阿里“走向大消费平台”的一块地基。远场电商的“多好省”,要与近场履约的“又快又稳”打通,才能把流量沉淀为确定的供给。真正决定“最后一公里”胜负的,不是补贴曲线的花样,而是人——一支稳定、熟练、被尊重、愿投入的“城市骑士”队伍。
把保障做实、把激励做厚、把成长做成阶梯,不仅能留住人,更能让服务质量成为长期可预期的承诺。用户在门口感到安心、商家在上新时有底,这份确定性就是平台最硬的资产。与其说阿里在“打仗”,不如说它在“修路”:当路修得够平够宽,奔跑就水到渠成。
让顶层设计落到实处:推动新就业形态走向新型服务业
把“城市骑士”的故事放进国家叙事里,会看到更清晰的坐标系。
早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国家就已明确“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到了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并完善劳动法制与协商机制。政策并未停留在倡议层——“网约配送员”被纳入《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以“4-10-08-01”细类进入职业谱系;此后,职业伤害保障等制度化探索持续推进、扩围。这是一条从“概念提出—职业正名—制度托底”的完整路径,平台企业的正名与托底举措,正是对这条路径的“落地与加速”。
服务业的分量,也为这场变革提供了宏观支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6.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一半;服务业已经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动力引擎之一。要让引擎转得更稳、更强,关键在人:让支撑服务业的“人”更专业、更稳定、更有盼头,服务质量与消费信心才会一起向上。把“城市骑士”做成正当职业、体面职业,本质上是在为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装上“人”的新底盘。
行业侧的意义同样明确。即时零售与近场服务已经从“补贴赛”进入“质量赛”,从“拉新赛”进入“留存赛”。算法优化、路线提效固然必要,但决定履约确定性的,仍是那位按下电梯的“人”。当“城市骑士”拥有职业通道与成长阶梯,平台就能沉淀出更熟练的经验曲线,更稳定的服务心智——这会传导到商家“敢不敢把高价值、时间敏感商品交给平台”,也会传导到用户“需不需要为了确定性付出溢价”。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尊严与保障前置,其实是在投资“确定性回报”。
更长远地看,城市治理也会从中获益。新制服带来更强的可识别性,安全规范带来更低的事故与纠纷,激励体系鼓励“见义勇为、守望互助”的公共价值——当这支“城市服务的毛细血管”更专业、更自律、更可信,他们就能成为城市协同治理的天然节点,在极端天气、社区共治、应急响应中发挥更大作用。一个被充分尊重的职业,也更愿意反过来尊重规则、尊重他人。
最终我们会发现,“城市骑士”是中国新型服务业的一个起点:它把尊严写入制服,把安全写进制度,把成长写成路径,把善意写成通则。当更多平台与地方政府共同把这套“正名—保障—激励—成长”的闭环做扎实,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更健康的竞赛:比拼的不再是短期的投入,而是谁让劳动者更有尊严、让用户更有确定感、让城市更有温度。这既是商业的胜利,也是文明的进步。
相关文章
2025-08-280阅读
2025-08-280阅读
2025-08-280阅读
2025-08-280阅读
2025-08-280阅读
2025-08-280阅读
2025-08-280阅读
2025-08-280阅读
2025-08-280阅读
2025-08-28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