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差点就盈利了

资讯 » 科技头条 2025-08-20



定焦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编辑 | 阿伦

8月19日,小米集团交出了2025年Q2财报:营收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这份财报的市场关注度很高,因为这是小米汽车第二款产品YU7系列正式发布后小米集团交出的又一份财报,外界都好奇,小米汽车给小米集团的经营带来了哪些变化?



从这份财报看,手机业务依然是基本盘,但增长乏力;IoT业务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最大的毛利来源;互联网服务表现稳定,高毛利率为小米提供重要的现金流支撑;汽车业务快速增长,而且“差点”就盈利了。

财报显示,小米Q2共交付8.13万辆汽车,带来了206亿元的营收,毛利率达到26.4%。按交付量计算,小米汽车单车毛利约6.7万元。

更关键的是,小米汽车的亏损幅度正在快速收窄。从Q1的经营亏损5亿元收窄到Q2的3亿元,改善幅度达40%。按照目前的趋势,雷军此前预计的“2025年三四季度实现盈利”的目标并非没有可能。

小米集团是今年港股的明星公司之一,小米YU7发布后的7月初其股价一度冲至60港元,本次财报发布前港股收盘52.4港元,市值1.36万亿港元。

现阶段,小米的“养家”模式是成功的。但这种模式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手机业务增长乏力,ASP和毛利率双双下滑;IoT业务虽然增长强劲,但面临传统巨头的激烈竞争。

汽车是个重资产行业,小米能否在多个战场同时取胜,考验的不光是资源配置能力。

汽车业务,距离盈利只差一步

对比Q1,小米汽车Q2的变化很大。

先看Q2毛利率,从Q1的23.2%提升到了26.4%。

再看交付量。Q1交付7.59万辆,Q2交付8.13万辆,环比增长7.2%。虽然增幅不大,但市场关注的是小米YU7开启交付后的Q3能否实现交付量暴涨。

最重要的是看亏损幅度。Q1小米汽车业务经营亏损5亿元,Q2收窄到3亿元,改善幅度达到40%。对应小米集团Q2经营利润环比增长3亿元至134亿元来看,汽车业务的减亏也为集团经营利润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改善速度,远超市场预期。

通常情况下,汽车企业在快速扩张期,毛利率往往会承压。小米汽车却实现了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同步提升。结合多位受访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主因是单一车型的规模效应。小米单季交付绝对数量不算大,但基本是单一车型SU7的销量,因此,这个规模已经能够带来明显的成本摊薄效应。小米SU7的零部件采购成本、制造成本都在快速下降。特别是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随着采购量的增加,供应商会给出更优惠的价格。

短期因素是产品结构的优化。Q2小米开始交付SU7 Ultra车型,这款车型的售价更高,毛利率也更高。产品结构的优化,拉高了整体毛利率水平。


图源 / 小米汽车微博


从单车经济模型看,小米汽车已经非常接近盈利:

单车收入:25.37万元单车毛利:6.7万元(毛利率26.4%)单车分摊费用:约7.3万元(59亿经营费用÷8.13万辆)单车净亏损:约6000元

也就是说,理论上,小米汽车只需要再降低6000元的单车分摊费用,或者通过涨价、降本等方式增加6000元的单车毛利,就能实现盈利。

毛利率虽高,但小米汽车依然亏损。原因很简单:费用太高。Q2小米汽车业务的经营费用是59亿元,包括研发、销售、管理等各项费用。

按照汽车行业的规律,随着交付量的增加,单车分摊费用会持续下降。从Q2的数据推算,小米汽车下半年要实现盈利,月均交付量需要稳定在3-3.5万辆的水平。

一位关注小米的投资人对「定焦One」分析,如果月交付稳定在3万辆,季度交付9万辆,单车毛利按6.7万元计算,季度毛利约60亿元,如果季度费用控制在60亿元以内,就能实现盈利。

这个目标看起来并不遥远:

小米汽车下半年不愁卖,6月底正式上市的小米YU7一小时大定28.9万台,市场预计当前的积压订单超过20万台。

关键是小米汽车的产能也在快速释放。今年上半年共交付15.72万辆,加上7月交付超3万辆,累计交付近19万辆。要完成全年35万辆的目标,剩余5个月需维持在3.2万辆的月销。而小米二期汽车工厂即将投产,完成既定目标不是难事。

按照目前的趋势,小米汽车很可能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实现季度盈利,有可能早于小鹏、蔚来。

其他业务,还要继续“养家”

虽然小米汽车差点就盈利了,但在实现真正盈利之前,还需要其他业务继续“养家”。

从数字看,小米汽车Q2经营亏损3亿元,这3亿元需要其他业务来补贴。那么,谁在养这个即将盈利的“准奶牛”?

Q2手机收入455亿元,占总收入的39.3%,依然是小米的基本盘。简单计算,Q2手机业务的毛利约52亿元(455亿×11.5%),虽然毛利率不高,但绝对金额不小,依然是小米重要的利润来源。

不过,手机业务的日子其实不太好过:收入同比下降2.1%、环比下降10.1%的变化,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出货量方面,Q2全球出货4240万台,同比仅增长0.6%,增速几乎停滞;更令人担忧的是ASP(平均销售价格)的大幅下滑以及毛利率的下滑。

Q2小米手机ASP为1073元,环比下降11.3%,同比下降2.7%;毛利率11.5%,同比环比都下降了近1%。

ASP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是产品结构的调整:Q2小米发布了REDMI A5系列等入门级产品,拉低了整体ASP。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市场竞争加剧,高端化遇阻:在海外市场,小米面临来自三星、OPPO、vivo等品牌的激烈竞争,为了维持市场份额,小米不得不采取更激进的定价策略,导致小米在全球市场的高端化进程缓慢。

但小米手机也有亮点。在全球市场,小米依然保持第三的位置,市占率14.7%。在东南亚,小米重夺智能手机市场桂冠,市占率18.9%,时隔四年再登顶。


图源 / 小米公司微博


如果说手机业务让人担忧,那么IoT业务则让人眼前一亮。

Q2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44.7%,创历史新高。这个增长速度,在小米所有业务中是最亮眼的。

更重要的是,IoT业务的毛利率达到22.5%,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按这个毛利率计算,Q2 IoT业务的毛利约87亿元。

增长的主要是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66.2%、环比增长133.7%。这个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手机业务。智能大家电中,空调出货量的大幅增加成为最大亮点。

除了空调,小米的其他IoT品类,包括可穿戴产品(收入同比增长70.9%)、平板(收入同比增长41.4%)、笔记本都有不错的增长。

IoT业务正在成为小米的新“奶牛”。这个业务的毛利率较高,竞争也没有手机那么激烈,可以为汽车业务“输血”。

不过,IoT业务中的空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自Q2以来,格力、美的等传统巨头开始反击。小米需要在保持增长的同时,应对来自传统家电厂商的竞争压力。

Q2互联网服务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10.1%,毛利率高达75.4%。虽然收入规模不大,但毛利率极高,是小米的重要利润来源。按这个毛利率计算,Q2互联网服务的毛利约69亿元。

广告业务是互联网服务的主要收入来源,Q2收入68亿元,同比增长14.6%;另外,游戏业务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5.1%。

整体来说,互联网服务业务的边际成本很低,为小米提供了重要的现金流支撑。

简单算一下Q2小米各业务的毛利贡献:

手机业务:约52亿元IoT业务:约87亿元互联网服务:约69亿元汽车业务:约56亿元

总毛利约264亿元,与财报披露的261亿元基本一致。

从毛利贡献看,一个重要的变化是,IoT业务已经超过手机业务,成为小米最大的毛利来源。

按照目前的趋势,小米的“养家”模式是可持续的,IoT业务和互联网服务的毛利增长,能覆盖汽车业务的亏损。而且随着汽车业务规模的扩大,亏损幅度还在收窄。

小米还是那么会省钱

小米的“养家”模式之所以走得通,更因为这家公司的精打细算。

Q2数据显示,小米集团整体费用率为13.9%,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较造车前的2023年Q4低3.7个百分点。通常情况下,企业进入新业务领域,费用率都会显著上升,但小米造车后,整体费用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了下降。

具体来看,研发费用率6.7%,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率6.7%,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1.4%,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这个费用率远低于造车新势力。

小米是怎么做到的?

首要原因是规模效应。Q2小米营收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收入规模的快速增长,摊薄了固定费用。以研发费用为例,Q2研发支出78亿元,同比增长41.2%。虽然绝对金额大幅增长,但由于收入增长更快,研发费用率反而略有下降。

小米在研发投入上的分配也很有讲究。Q2研发费用大部分用于汽车。但这部分投入并非完全“新增”,因为小米很多研发投入是共享的。比如AI算法、芯片设计、软件开发等,既服务于手机业务,也服务于汽车业务。


图源 / 小米公司微博

以玄戒O1芯片为例,这款芯片既用于手机,也用于平板,未来还可能用于汽车。这种“一鱼多吃”的策略,可以提升研发投入的效率。

销售费用率的下降更值得深入分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营销效率提升。小米汽车的话题性很强,自带流量,节省了大量营销费用。雷军的个人IP效应,也为小米汽车提供了免费的营销资源。

二是渠道协同。小米汽车借助小米之家的渠道网络,避免了大量的渠道建设成本。Q2小米新增线下门店1700家,这些门店既服务于传统业务,也为汽车业务提供展示和体验空间。

总的来说,小米的费用控制能力值得肯定。如果能够在保持费用控制的同时,继续提升规模和效率,小米汽车的盈利指日可待。

但随着汽车业务的深入发展,这种“省钱”的能力能否持续,将是小米面临的重要考验。在汽车这个重资产行业,该花的钱还是要花的。上述投资人对「定焦One」分析:汽车业务的费用结构与消费电子差异很大,尤其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专门投入;随着竞争加剧,小米可能需要增加营销投入来维持市场地位。

关键是要在控制费用和保证投入之间找到平衡。适度的费用控制有助于提升效率和竞争力,但过度的费用控制可能适得其反。

*题图来源于小米汽车微博。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