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大会聚焦AI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专家热议具身智能

资讯 » 科技头条 2025-07-26


2025(第二十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于7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以“数驱新质·智创未来”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AI)、5G-A/6G、低空经济等前沿技术,汇聚全球政产学研力量,共探AI驱动下的产业升级路径与数字生态重构。在“AI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论坛上,多位人工智能、新型工业化领域专家就具身智能展开热议。

在全球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新型工业化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正积极拥抱AI技术,加速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在谈到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短板和问题时,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林咏华提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落地要有更大的技术突破,需要证明一些重要的价值问题:第一,它是否能够比人聪明,完成人类智力完成不了的事情。第二,它能不能比人更加高效,持久性更强。第三,它能不能完成人类难以到达,例如一些危险场景。它至少要占其中一项才有可能真正说服行业落地。

中国移动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智慧运营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邓超认为,具身智能大模型性能提升,但造成的潜在威胁并没有减少,很多前沿大模型性能提升之后,由于它的思维更加发散,回答更加具有前沿性,因此原来涉及的围栏技术对它也失效了。

此外,在论坛上,理想汽车智能工业副总裁王巍表示,AI大模型用于工业制造领域后,未来几年工厂员工将会逐渐变成工匠、专家,他们可能不再需要亲自去现场,很多基础工作被AI替代,无论是具身智能还是数字世界的算法。

在上海国投先导私募基金三部执行董事郭敏杰看来,AI赋能新型工业化会有一个明显的升级,“在大模型出现之前,工业场景里就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但是机器人的逻辑算法和执行是写死的,它们各自负责各自的任务。但是未来,具身智能进到场景里,它一定得更适合这个场景。”

对此,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中国通信学会工业互联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济安也表示认同。范济安表示,智能体首先能自己去感应周边的环境,不光是视觉、触觉、力学的感知等,自己能感知后,再基于大模型进行推理和决策。

范济安建言:“大部分工业企业应该确定应用场景,汇聚针对这些应用场景所需要的数据,然后基于基础模型的能力去打造上面的应用,智能体也好,具身智能机器人也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