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中文大模型有突破,许多人用大模型写诗词,有些作品看上去似乎也还不错。不了解诗词的人就问,现在有了AI,你们这些写诗词的人都没有用武之地了吧?机器都能写,还要人干吗?
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是外行和幼稚的。写诗词不是给单位写个报告,给企业写个工作方案,写诗词关乎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我们写诗词,并不是为了把诗词这样一个文本写出来,并不是为了制造一个文本,而是内心有不得不说的话,不得不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
中国古人论诗讲“兴”,孔子说“诗可以兴”,又说“兴于诗”。“兴”就是“起”的意思,《文心雕龙》说:“兴者,起也。”《毛诗正义》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刘勰和孔颖达对“兴”解释并不完全相同,但“兴”所包含“起”这个意思是大家都认可的。
从写诗词的角度而言,“起”是什么?就是《诗大序》所讲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一种“生命感发”。只有人内心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搅动开来,人类才有作诗冲动和意愿。感发感发,是有感而发,无感则不发。以当代人写诗词而论,根本的目的并不是要向他人、向社会展示自己创作诗词的才能,也不是为了刻意和古代诗人校短量长,比比谁写得更好。他只是内心有抑制不住的写诗的冲动才去写。这是人类内在生命的一种需要。假如没有情感的激发和搅动,他可以不必写,甚至也不应该写。
我们举行诗词创作比赛,有很多优秀的参赛者,提交出色的作品,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最终的获奖者。但我相信,每一个真正热爱写诗词的人,参加比赛,首先是生命的感发促使他写出了自己还满意的作品,同时还可以以诗会友,而不是关起门来,刻意制造一个诗词文本,来拿奖、拿冠军。如果是这样的话,写诗词就和大学里写科研项目的申请书没有区别,一个是奔着比赛奖金,一个是奔着科研经费。这并不是说写项目申请书绝对不好,而是说类似这种离开了生命感发的写作,AI的确可以完成,或终有一天可以完成。这样的写作,是受到利益驱动的写作,无论这种利益是否正当,它和当代人写诗词没有任何共通之处。
这里没有办法详细讨论“诗是什么”的问题,但在我看来,有没有生命感发,是不是受生命感发而作诗词,这是人类和AI创作诗词的最后区别。也许有朝一日,在词汇的聚合、典故的使用、意境的营造、格律的掌握方面,AI写的诗词和人类写的诗词完全看不出区别,甚至AI写的诗词看起来“更高级”,但那终究也不过就是一种“类诗文本”。“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AI所不敢奢望的。
原标题:《方笑一:“生命感发”也许是人类与AI创作诗词的最后区别》
栏目编辑:郭影 文字编辑:史佳林
约稿编辑:史佳林
作者:方笑一
相关文章
2025-07-220阅读
2025-07-220阅读
2025-07-220阅读
2025-07-220阅读
2025-07-220阅读
2025-07-220阅读
2025-07-220阅读
2025-07-220阅读
2025-07-220阅读
2025-07-22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