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亚迪东京车展展台
“没有机会从零开始,而是从负数开始。”
东京车展上,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刘学亮在与钛度车库交流时,平静地说出这句话。语气很轻,却带着一种穿越二十年的重量。
刘学亮的第一份海外任务,并不是在发布会舞台上,而是在东京的法庭被告席上。那是上世纪初,比亚迪还只是一家做电池的小公司,面对的是松下、索尼这样日本制造业的象征。“那时我们在日本几乎没有名字,说服客户是件极其漫长的事。”刘学亮回忆道。
甚至打官司找律师都异常艰难,他笑着补了一句:“赢了,会让你一鸣惊人;输了,也很正常。”
二十年后,这家曾被怀疑“做不出整车”的企业,站在了日本汽车产业的主场——2025东京车展的中央。
展台上,比亚迪全球首发了专为日本市场定制的 K-EV BYD RACCO,同时宣布“纯电+混动”双线并行战略,还带来了首款面向日本市场的插混车型海狮06 DM-i。
东京车展素来被视作汽车强国的主场。日本本土的车企在这里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对于外资品牌,尤其是中国车企而言,能登上主舞台本身就是突破。
过去70年,日本汽车工业从战后废墟中崛起,建立起全球最严谨的制造体系与供应链标准,日本汽车工业曾是中国学习的对象。如今70年后,来自中国深圳的比亚迪,带着K-EV与混动产品,在这个体系的核心地带,尝试以另一种路径参与竞争。
这一幕的象征意义,超出了企业层面。
但对比亚迪来说,这也并不算突袭,而是长期主义的结果。
自2005年起,比亚迪就开始在日本市场探索,从电池到电动巴士,再到乘用车,一步步推进。从2015年京都街头的第一辆纯电巴士J6,到2022年ATTO3(元PLUS)登陆日本,再到如今的东京车展,二十年时间,它完成了从供应链伙伴到产业参与者的身份转变。
截至2025年,比亚迪已在日本建立66家销售据点,产品阵容涵盖海豚、元PLUS、海狮07与RACCO(计划2026年上市)等多款新能源车型。
这让比亚迪成为日本唯一一家实现乘用车、商用车、储能、电池全链条落地的中资品牌。它带来的,不只是车,而是一整套新能源出行解决方案。
然而,在这个被称为“汽车工业信仰之地”的市场里,外来品牌从来不缺惊艳的瞬间,却极少能留下长期的存在。
身处日本这样一个讲究工艺、秩序与信任的社会体系中,让“新能源”真正被理解与接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比亚迪究竟是究竟凭什么在这里扎根?
二十年深耕:从被告席到主流舞台
如果说2025年的东京车展,算是比亚迪在日本亮相的高光时刻,那么这场光亮,其实是用二十年时间一点一滴擦亮的。
在很多日本媒体看来,比亚迪的日本故事带着某种“反常识”的色彩。
一方面,日本汽车市场历来是全球最封闭、最讲秩序的主场之一,外资品牌在这里并无太大话语权;另一方面,日本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周期长、忠诚度高,几乎对新品牌没有太多试错耐心。
这意味着,中国车企要想在日本打开市场,不只是商业挑战,更是一场文化层面的攻坚。
比亚迪的方式,是从长期信任入手。
早在2002年,比亚迪还只是电池制造商时,就曾试图打入日本消费电子供应链。那时的日本,是全球电池技术的发源地。松下、索尼、三洋牢牢占据前三。比亚迪的样品被一次次退回——“精度不够”“耐温性差”,几乎成了那段时间最常听到的反馈。
刘学亮当时还只是负责国际业务的年轻员工。他回忆说:“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花了几年时间,终于让客户愿意再看一眼中国制造。”
2005年,比亚迪在日本法庭战胜索尼,又在美国战胜三洋,化解了二者的专利侵权指控。那一年,他第一次意识到,“信任”可能是中国企业最稀缺、也最重要的出海资产 。
十年后,比亚迪带着电动巴士重返日本。
![]()
比亚迪在日本的电动大巴
2015年,京都国立博物馆外,一辆印着BYD标志的红色纯电大巴缓缓启动,成为日本首批投入公共交通系统的中国制造新能源车。那一年,日本公交司机和乘客的第一印象是:安静、稳定、不像想象中的中国车。
从那之后,比亚迪的巴士陆续进入东京、大阪、札幌、冲绳等地,如今已成为日本电动巴士市占率第一品牌,从北海道到冲绳,几乎贯穿整个日本列岛。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的33辆纯电巴士,也由比亚迪提供,这不仅是一笔订单,更是日本公共部门对一个中国品牌的信任背书。
在日本做生意,速度从来不是关键,稳健才是核心逻辑。
刘学亮说,比亚迪在海外没有速成的路径,“只能一点一点把口碑做出来”。
与东南亚“排队抢车”的热潮不同,日本市场的增长是安静的。自2022年正式进入乘用车领域以来,比亚迪用不到三年时间,逐步建立起66家门店,覆盖全国八大行政区域 。
截至2025年9月,比亚迪日本年内累计纯电销量2899台,同比上涨66%,首次进入进口车品牌销量前十。自进入日本市场3年,比亚迪累计卖了7123台,用刘学亮的话说:“从数据来看它甚至不如海洋网在国内1小时的销量”,但这种增长在日本这样的市场里,已经堪称“罕见的现象”。
日经BP社甚至为比亚迪的海豹专门出版了技术解剖书籍——《中国BYD SEAL彻底分解(全体编)》,售价高达88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1万元),这是日本首次为中国品牌车型出版专业拆解研究报告。某种程度上,比亚迪似乎成为了日本工程师们研究的样本。
这样的“被研究”,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认可。
刘学亮对此的解释极为朴素:“当你被别人认真研究的时候,就说明他们开始承认你值得被研究。”
K-EV与DM-i双线突围:本地化创新的胜负手
在日本,几乎没有哪一类汽车能像“K-Car”那样,成为一种社会文化。
它不仅是城市的代步工具,更是日本人生活方式的延伸——方正的车身、极致的空间利用、低能耗、适合狭窄街巷和老龄化社会的便利出行。它是日本车企“工匠精神”的象征,也是外来品牌几乎不可能触碰的禁区。
而这一次,比亚迪带着一款名为 BYD RACCO 的K-EV车型,直接参与到了本土文化当中。
RACCO 取自日语“ラッコ”(海獭),象征温和与陪伴。这台K-EV不仅是产品创新,更是文化符号上的一次大胆跨界——在K-Car这个日本汽车文化最本土、最坚固的细分市场中,比亚迪成为第一个正面挑战的外国品牌。
刘学亮所说:“我们不是把一辆中国车带到日本,而是用日本人的方式,造一辆电动车。”
RACCO的“日本式”细节不止于命名。它拥有 Super Tall高车身结构与双侧滑门设计,以适应老龄化社会对上下车便利性的刚需,同时保持城市短途通勤的灵活性。在性能层面,搭载比亚迪自研刀片电池系统,提供两种续航版本,预计将于2026年夏秋上市,计划在东京、大阪等地率先开售 。
![]()
K-EV BYD RACCO
在这个被本田N-Box、铃木Spacia、大发Tanto三强长期统治的K-Car细分领域,比亚迪成为首个真正以本地文化为核心,进行电动化重构的外资品牌。身处这个以技术保守著称的国家,它选择挑战“最日本”的汽车类型,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测试中国品牌的文化渗透力。
这背后的逻辑十分清晰,在纯电市场仍处于教育阶段的日本,并不是没有市场空间,日本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转变还需要时间,所以比亚迪选择为当地用户造一台适合当地的车。
如果说K-EV体现了读懂日本,那么海狮06 DM-i,则代表了比亚迪的技术现实主义,它体现了比亚迪对日本市场现实的清醒判断,核心在于用技术赢得日本市场。
日本纯电渗透率只有1.7%,而混动车型占整体销量的40%以上,是消费者的主流选择。比亚迪此次同步引入的海狮06 DM-i,是它在日本的首款插混SUV,采用第五代DM混动技术。这一步棋,精准击中了日本市场的心理落点,既能用电,又不怕没电。
对于仍受限于充电基础设施、居住空间紧张的日本家庭来说,这种无焦虑电动车也有一定市场。DM-i的进入,也让比亚迪的日本战略正式形成“纯电 + 混动”的双线体系。
一个面向都市短途的K-EV,一个面向家庭与长途通勤的混动SUV,两条路线分别对应日本社会的两种真实需求:老龄与保守、效率与安全。
从技术上看,这谈不上是比亚迪最先进的产品线,但从战略意义上看,这是比亚迪在日本市场最聪明的一步棋,产品引入的节奏相对克制,用最成熟、最稳定、最符合当地标准的方案打头阵。
K-EV与DM-i的双线突围,真正重构了比亚迪在日本的战略底色。
在日本,赢得尊重比赢得销量更重要
在日本,汽车不仅是一种工业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信仰。
这里的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对细节苛刻、对安全和耐用性的执念近乎宗教。外来品牌想要在日本被接受,最难跨越的不是技术门槛,而是文化门槛——要先被信任,然后才可能被购买。
日本市场的封闭程度,常常超出想象。本土品牌市占率超过94%,留给外资的空间微乎其微。
欧洲豪华品牌尚能凭借定位差异存活,如奔驰、宝马、奥迪在东京、大阪维持着稳定销量,但它们更像身份符号,并未真正渗透主流家庭市场。韩国车企则几乎全军覆没。现代汽车曾两次进入日本市场,2001年高调上市,2009年黯然退出;2022年以电动车品牌再度回归,但至今年销量不足千台。日本消费者认为“韩国车价格高、品牌认同感低”,而本土车在混动技术上优势明显。
这说明,在日本,单靠品牌光环和价格战都无法奏效的。真正有效的策略,必须建立在对日本社会运行逻辑的深刻理解之上——那是一种对秩序、信任与长期关系的尊重。
比亚迪显然明白这一点。所以它选择的路径不是“爆款突围”,这和国内的思路完全不同。
前面提到,比亚迪的日本之路以公共交通为起点,十年间,它的电动巴士从北海道开到冲绳,成为日本电动巴士市占率第一品牌,这些车辆的零重大故障记录,让日本公众第一次在日常通勤中逐渐信任了一个中国品牌。
它为日本气候重新设计电池热管理系统、针对老龄化社会优化车门开启角度,并建立本地售后网络。比亚迪与全国12地政府签署灾害应急合作协议,向东京工科大学捐赠新能源教学用车,在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务领域持续露面。
![]()
比亚迪在东京车展
这种长期经营方式让比亚迪逐渐摆脱了外来者的身份,成为日本社会生态中的协作者。
正因如此,当丰田首款纯电车型 bZ4X 采用比亚迪电池技术、铃木电动车搭载比亚迪电芯时,日本汽车业的态度开始转变:比亚迪不再只是竞争者,而是值得合作的中国企业。
然而,这种策略也伴随着风险——成本更高、周期更长、反馈更慢。在日本这样一个讲究完美与细节的市场,任何一次产品瑕疵或服务问题,都可能让品牌建设前功尽弃。
有人问刘学亮:“比亚迪进入日本,是为了市场份额吗,今年的销量目标是多少?”
他的回答依旧平实:“我们不设销量目标,日本市场需要的是时间。比亚迪来到这里,不是来征服,而是来参与。”
这句话听上去温和,但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极少被外资品牌掌握的“日本经营哲学”,尊重规则,先赢得社会信任,再谈商业成功。
中国品牌的全球化,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
回顾在日本的二十年里,比亚迪几乎以最克制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工业循环”:从为日本提供电池,到让日本乘客乘坐电动巴士,再到日本工程师亲手拆解中国电动车结构。
比亚迪在日本的每一步,其实都在为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验证一个命题:当中国汽车走进最严苛的市场,它能否以技术、服务与文化的共识重新定义信任?
东京车展只是一个开始。它让世界看见,中国品牌不仅在输出技术,也在吸收经验,在全球电动化竞争进入“后补贴时代”后,这种基于文化理解和长期主义的策略,反而成为中国品牌新的护城河。
在更宏观的维度上,比亚迪在日本的“修行”也是中国汽车产业整体心态的缩影。
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出海经历了两种阶段:第一阶段是产能外溢——以成本与供应链优势进入新兴市场;第二阶段则是品牌试炼——在成熟市场中验证价值体系。
日本,正是第二阶段的最高门槛。
在这里,比亚迪面临的不只是市场竞争,而是文化壁垒与技术话语权的博弈。
如何让日本消费者信任一个中国品牌?如何在“精密主义”的国度,让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被接受?
这些问题并没有唯一答案,但当前比亚迪的尝试至少提供了一个方向。
全球化不等于标准输出,而是文化理解。竞争不只是抢夺市场份额,而是重新定义产业语言。
这种转变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成熟心态:从渴望被认可,到愿意被比较;从模仿者到合作者。而日本市场的难度,恰恰成就了这份成熟。
它不只是比亚迪的故事,也预示着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在全球产业的主场,以平等、专业、开放的姿态被世界重新理解。
这场修行,仍在继续。(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李玉鹏,编辑|李程程)
相关文章
2025-11-049阅读
2025-11-049阅读
2025-11-049阅读
2025-11-049阅读
2025-11-049阅读
2025-11-049阅读
2025-11-049阅读
2025-11-049阅读
2025-11-049阅读
2025-11-049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