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
![]()
七月二十二日,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沙河院区,医护人员操作智能化物流传输系统传送物品。胡江涛摄(人民图片)
![]()
9月8日,在重庆大学附属沙坪坝医院彩超室,辅助医生进行影像诊断的AI医疗系统的应用,大幅提高了诊断质量。孙凯芳摄(人民图片)
![]()
9月26日,在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脑机科学创新示范中心,学生与脑控机械臂做互动游戏。胡攀学摄(人民图片)
AI(人工智能)眼底相机快速筛查儿童眼疾、陪伴型机器人助力孤独症早筛、中医经络调理机器人精准按摩、医疗大模型提供全流程问诊、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实时预警、AI为慢病患者定制健康方案……近年来,随着AI推动数字医疗加速发展,从儿童到老人,从预防到治疗,“人工智能+”让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
小朋友有了“新卫士”
今年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的“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三年行动开局之年。近年来,得益于AI技术的发展,小朋友有了新的“健康卫士”。
在2025年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上,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施维拿起轻巧的智能眼底照相机,对着人眼一扫,不到1秒,屏幕就清晰显示出眼底图像。施维介绍,AI算法自动分析判读帮助基层医生快速获取专业判断,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的眼健康筛查服务。
展台另一侧,一个眨着大眼睛的机器人憨态可掬。对着它说说话、闯几关小游戏,就能根据测试结果和表情语音等数据辅助完成高功能孤独症的早期筛查。
这台陪伴型机器人覆盖了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从早筛到康复的全过程服务,通过语音、表情、动作等方式与儿童互动,患儿在家即可开展评估训练,提升社交认知能力。
除了检测和陪伴,“AI儿科医生”也纷纷上岗。
今年2月,全国首个“AI儿科医生”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正式上线应用,这名存在于虚拟世界里的“儿科医生”,承担的角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专家的临床科研助理,帮助医生快速获取最新科研成果和权威指南;另外一个是辅助医生进行疑难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说:“我们在研发儿科AI医生时提出‘双医生制’。我们所有的结果跟AI相互提醒,AI对于在整个医生团队中的角色就是辅助和朋友。”
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联合商汤医疗发布基于商汤“深思考”大医·医疗大模型的人工智能“儿童全科医生”,为基层儿科医生诊疗与儿童居家养护赋能,将三甲医院的儿科临床诊治经验转化为交互式“AI向导”。
这个新推出的AI儿童全科医生,通过超大规模医学数据训练与垂直领域知识注入,构建起具备临床级“深思考”推理能力的医疗AI大脑。在此系统内,基层医生可在诊疗过程中描述并提问,由AI进行精准回答,提供从日常养育指导到疾病诊疗建议的全方位服务,核心功能覆盖儿童生长及心理发育评估、儿童保健照护、常见疾病预防及处置和合理用药指导。
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领域也正在牵手人工智能。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北小六”机器人已经在多地上岗,它能先和用户进行几轮AI对话,判断用户在认知、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并评估问题的严重程度并给出相应建议,或提示用户到医院精神科接受进一步治疗。
在一些学校,AI正助力教师成为学生知心伙伴。在北京市宏志中学的学生心理驿站,有两个不需要预约的“心语小屋”,里面的AI大模型学习了近40万篇心理学期刊文献和来自医院、专业机构的100万个心理辅导对话案例,帮助学生大胆说出心里话。在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莲花镇中心小学,心理教师通过学生与AI的互动测试,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
“老中医”步入“新赛道”
AI“点穴”式按摩头部,你体验过吗?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发的AI“中医”——治疗紧张型头痛的小型化经络调理机器人一体机就具备这样的神奇功能。在屏幕上点击“开始识别”,一体机的机械臂便精准定位头部穴位,循着预设路线开展调理按摩。
“比起人手操作,机器治疗的稳定性更强,还能融合力、热、磁等多物理场协同刺激,疗效更可控、更持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张路说。
为塑造中医药的“智慧大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医·岐智”大模型项目在中医药健康产业国际智库论坛上正式发布。从导诊、预诊,到问诊、随访,“广医·岐智”大模型可提供高效的自助就诊体验。
从“气”“血”等概念,到“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再到君臣佐使等药物配伍理论……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世所瞩目。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赵宇平看来,中医原创思维与人工智能“思维”高度契合与共融:中医辨证关注全身状态的改变,而AI大模型关注全局各模块的数据;中医辨证通过反馈调理,而模型迭代通过反馈调整。
“现代科技的进步,给中医带来了很多启示。”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认为,发展中医药,必须充分借鉴和利用现代科学的成果。
为了帮助中医药更好地“拥抱”AI,国家一直在行动。
202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数据局印发《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用3至5年时间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逐步融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链条各环节,全力打造“数智中医药”。
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全产业链……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又见中医药“拥抱”AI的身影。
通过对大量患者舌苔图片的深度学习,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分析出舌象对应的健康状态,辅助中医医师诊断;通过对中药古籍中海量方剂数据的挖掘分析,发现新的药物组合模式,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中医智能可穿戴设备、中药材品质识别、中医药古籍及名医学术经验传承……各方合力下,“老中医”正加速步入“新赛道”。
慢性病有了“新管家”
在预防检测和治疗控制慢性病领域,人工智能的作用也日益重要。
传统的疾病诊疗模式以“诊断、治疗、康复、随访”的流程为主,医院和社区的医务人员是慢病管理的主要执行者,承担起慢病中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多项工作。在传统慢病管理环节中,管理的关键仍然是靠“人”。但是,面对不断增加的慢病患者,这显然无法满足巨大的管理需求,也会影响现有医疗机构的管理效果。
面对人群基数大、管理周期长、个性化需求多样的慢病管理领域,医疗人工智能被寄予厚望,成为慢病管理的“新管家”。
以糖尿病这一慢性病为例,《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提出推动糖尿病防治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但传统慢病管理仍面临资源分配不均、个性化方案缺失、动态监测滞后等痛点。在此背景下,AI技术成为破解行业困局的重要力量。
近日,三诺生物举办了以“全球诺、共幸福”为主题的全球媒体开放日,展示了其在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GM)、慢病数字化管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布局与最新成果。
当前,血糖监测领域正经历从“间断点测”向“连续动态”的技术变革。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规模持续扩张,传统血糖监测方式存在的检测盲区、需频繁采血等痛点,推动市场对CGM的需求显著上升。CGM技术不仅能提供全天候血糖波动趋势,更可通过实时数据为糖尿病管理提供精准决策支持,已成为血糖监测领域增长潜力突出的赛道。
作为一家全球化血糖监测企业,三诺生物基于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葡萄糖传感制备技术,加速推进CGM产品技术迭代与全球布局。其自主研发的SinoGPT系统结合DeepSeek大模型,将AI技术深度融入慢病管理全流程,构建起“血糖监测—数据分析—行为干预”的完整数字化闭环管理体系。
“三诺爱看CGM怎么实现日常血糖管理?15天持续佩戴,每3分钟生成一次血糖值,全天480次精准监测。依托海量血糖数据积累,我们构建了专属的血糖分析模型,运用深度学习算法深度挖掘血糖变化规律。用户通过手机端即可实时查看血糖波动曲线,直观了解饮食、运动等生活因素对血糖的影响。同时,系统搭配智能分析功能,根据用户血糖数据提供个性化饮食、运动建议。而当血糖出现异常波动时,系统也能自动触发预警机制,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及时通知患者与医护人员,并提供针对性的干预建议,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三诺生物副董事长李心一对本报记者说,“CGM不仅是血糖仪的技术升级,更是三诺从设备制造向糖尿病数字管理服务转型的载体。长期而言,三诺将通过深度融合AI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打造糖尿病垂直领域专属大模型,强化糖尿病诊疗推理能力,优化糖尿病智能体的基础底座。依托多年积累的检验样本与动态监测数据优势,以数据建模推进精准分型指导、并发症风险预判等功能迭代,实现从数据沉淀到临床决策的智能闭环,开启代谢疾病智慧管理新范式。”(本报记者 杨俊峰)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04日第05版)
![]()
相关文章
2025-11-0410阅读
2025-11-0410阅读
2025-11-0410阅读
2025-11-0410阅读
2025-11-0410阅读
2025-11-0410阅读
2025-11-0410阅读
2025-11-0410阅读
2025-11-0410阅读
2025-11-041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