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进化抢单“双11”

资讯 » 科技头条 2025-10-28


当技术走向商业化落地,机器人也悄然闯入了这届"双11"。

10月末的新品发布会上,加速进化正式推出了入门级具身智能开发硬件平台Booster K1,售价2.99万元,同时公开作出行业内并不常见的承诺:针对双11全款订单,今年12月底若未交付将执行3倍赔付。

在行业尚处蓝海,大量技术有待验证、demo(演示原型)有待量产的阶段,这样兜底式的表态不算常见——比起给客户的定心丸,更像企业给自己设下的一道硬门槛:用明确的交付截止期限,给自己的产能调度、供应链稳定性和售后响应能力做一次公开的压力测试。

而这场带着自我要求的承诺,也让"机器人参与双11"的话题有了新素材。在此之前,松延动力同样推出了消费级人形机器人,宇树科技也曾于近期发布其H系列的升级款H2,但产品并非入门款、消费级。

扎堆出新品、定策略的具身智能企业们,于"双11"这个节点照见了行业商业化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路途。

01. 差异化的To E路径

在足球这项运动上,能让德国人"破防"的情况并不多见。

菜比锡应用技术大学(HTWK)机器人团队联合创始人Rico在发布会现场向北京商报等媒体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们使用来自加速进化的机器人在足球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却以0比1的比分惜败于清华火神队,"对手(清华)显然拥有更好的表现"。

Rico提到的,是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5V5足球赛决赛——据悉,在2025 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Booster T1、Booster K1曾分别助力来自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清华火神队和德国HTWK队伍获得"AdultSize"组和"KidSize"组别的冠军;而在后来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同一组别的清华火神队最终以1比0战胜了Rico带领的德国HTWKRobots+Nao Devils队。

说起来,加速进化和清华大学、机器人足球领域都颇有渊源。公开信息显示,加速进化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程昊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硕毕业生,核心成员多出身于清华机器人控制实验室及清华火神足球队,累计有20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积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赵明国研究员目前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这家2023年6月成立的企业,从诞生之初就有意将方向锚定在科研教育相关场景。

而在推进To E业务时,团队的思路又带着明显的互联网思维。除了遵循"一十一百一千"策略——程昊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提到,早年产能每月30台时,会优先对接30个不同客户而非单个30台订单,小批量分散出货,到一定规模才接更大量级的订单,以此收集多场景反馈——他们还像互联网企业一样关注"机器人日活、月活"。"我们怕设备买回去放在仓库里闲置",程昊解释,对To E场景来说,硬件卖出去只是开始,真正的价值在于机器人能否持续用于科研实验、课程教学,只有保持高频使用,才能积累下真实的场景数据,这些数据又能反哺产品迭代和生态搭建,比如根据师生反馈优化开发工具、依据科研需求调整课程配套,让业务形成闭环,而非停留在一次性硬件交易,支撑起长期稳步提升的业务体量。

从落地情况看,过去一年公司已交付超700台机器人,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海外客户占比超50%,核心订单多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及赛事组织,成为其To E路径推进的基础保障。

02. 机器人普及与"苹果生态"

会上,加速进化同步推出了两个关键动作:一是"百城万校"计划,计划未来3年与不同学段的学校开展课程合作,覆盖从中小学到高校的需求;二是"启航计划",开放开发工具、开源仿真平台,还设立了针对Agent开发团队的种子投资基金。

两类计划并非孤立推出,本质上都在围绕"机器人如何像早年计算机一样普及"这一核心思路展开——与To E模式深度绑定后,加速进化认为自己有必要参与到行业早期的生态搭建中来。

团队的逻辑很明确,公司副总裁赵维晨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用计算机普及的路径做了类比。他认为,早年计算机是从学校机房开始渗透的,机器人行业也会走类似的路。"国内K12学校、高校、职业院校数量庞大,这是To E市场的核心基础——就像21世纪初,国内十万间计算机机房撑起百万台设备需求一样,机器人若能先进入学校场景,既能通过课程合作让师生熟悉使用,也能为后续普及积累用户基础。"

针对这一市场推出的硬件、课程加开发工具的系统化方案,核心也是降低门槛。比如,把原本需要复杂系统操作的开发简化到通过App就能实现,赵维晨认为,让政企学研等机构组织用起来没有门槛,做好生态的入口铺垫,才能进一步打开To E场景的口子。

程昊向北京商报记者提到,他们的逻辑是做好硬件、操作系统、开发工具,让更多开发者进来一起做应用,哪怕是高中生,也能靠这些工具参加机器人赛事。在他看来,只有让更多人能参与到机器人应用开发中,才能避免设备买回去后闲置;有了真实的使用和创新,生态才不是空的。

加速进化团队认为,他们不太可能、或许也并不需要包揽所有应用开发,而是更想做"平台"——就像信息时代初期苹果、微软做的那样,做好底层基础,让开发者在上面创造多样的应用。比如开发者可以在Booster Agent平台上自主开发功能,从简单的动作演示到复杂的算法训练,甚至能结合场景做出个性化应用。

同时,To E场景还有一点优势在于试错成本低,需求也相对明确,学校里的教学反馈、开发者的创新尝试,能反过来优化硬件和工具,形成"设备落地—使用反馈—迭代优化—更多应用"的循环,这正是机器人从学校场景逐步走向普及的关键——先靠To E场景打好生态基础,再像计算机从机房走向个人一样,慢慢拓宽应用边界。

03.重头戏在交付

2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明显加快了商业化探索的节奏——优必选、智元、宇树等头部企业先后公布大额订单,多家公司密集发布新品,从技术样例走向落地实例的尝试逐渐增多,"量产交付"也随之成为检验企业能力的核心指标,一场围绕订单兑现的行业考验逐渐展开。

"加速进化应该是行业里为数不多一直在交付的公司,真的把机器人交付到了全球各地。"程昊向北京商报记者提及,过去一年公司实际交付了数百台机器人,生产、质检、售后能力均经过了实践打磨,"工厂不停在扩,流水线生产、快速扩产能力都经历了多轮实践。长期技术积累让我们在硬件稳定性、生产标准化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从市场落地来看,本次发布的Booster K1也展现出不错的订单吸引力。据悉,该产品以2.99万元的限时售价,于10月24日22:24在各大电商平台正式开售,首发20分钟内首批全款订单便全部售罄。

不过,若将过去一年约700台的交付量折算成订单金额,与行业内部分友商千万甚至过亿的订单规模横向对比,并不绝对突出。加速进化团队也坦承,当前出货量在行业中并非最高。但在2025年行业大考的背景下,他们认为比订单规模更重要的是将订单转化为实际出货的能力——这种从生产打磨到售后跟进的交付实践,或将为行业提供从路径选择到落地执行的参考视角。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是眼前交付承诺的兑现。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天逸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