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全国首个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撬动千亿级蓝海市场

资讯 » 科技头条 2025-10-27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技术方案尚在实验室验证,企业还未注册,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何飞团队已受到多家头部投资机构的青睐。“不是我们跑得快,而是上海提供的土壤,让创新从实验室到孵化器的距离,缩短到几步路。”何飞感慨。

他口中的土壤,正是上海正在打造的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脑智天地。虽然成立才短短几个月,这片位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热土,已吸引十多家脑机接口领域创新主体入驻。当领军企业、功能平台、顶尖医院比邻而居,一个集技术研发、临床转化、产品落地于一体的脑机接口创新生态正加速成型。

在企业诞生前就介入

作为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脑智天地规划面积10万平方米,致力于构建从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到场景落地的完整生态链,并通过“核心区—生态区—长三角辐射网”三级体系,推动创新成果向全国辐射。

在这里,传统的“先成立公司、再找孵化”的模式被打破。临港集团旗下司南脑机智能超级孵化器,正尝试一种全新路径:把孵化服务前置到科研成果转化的最早期,甚至在企业诞生之前就介入。


司南脑机智能超级孵化器。

“我们不是等企业注册后再来孵化,而是把服务前移至‘-1到0’阶段,支持尚未成立公司的科研团队做概念验证。”司南脑机智能超级孵化器执行总经理高志军说。

通过“投孵联动”“招投联动”等创新机制,司南脑机智能超级孵化器为早期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实验室空间和产业资源,大幅降低创新门槛。目前,孵化器已启用4000平方米空间,集聚了脑虎科技、微灵科技、岩思类脑等一批行业领先企业。

何飞团队正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作为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脑机接口与脑成像团队负责人,他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视觉重建与神经调控方向的研究,在小鼠视皮层植入柔性探针,同步记录其大脑神经活动,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成功实现了对小鼠所见自然场景的图像重建。实验显示,系统能还原出与原始画面一致的基本轮廓与实时动态。

这一成果意味着,未来有望通过结合AI大模型解码高通量大脑视觉皮层信号,实现百万像素级的高清视觉重建,帮助因视神经损伤或严重眼疾而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

目前,该项目尚在概念验证阶段,尚未注册公司,却已获得天使轮融资,多家投资机构持续关注。

“对于培育以脑机接口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创新的起点已明显前移。”高志军表示,在企业注册之前,即“-1”阶段,科研成果就已获得孵化支持和资本介入,推动前沿科研加速迈向未来医疗产业的广阔蓝海。

集中资源谋突破

脑机接口是一项高度交叉的前沿技术,其发展依赖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领域的深度融合。而这三大产业,正是上海重点布局的先导产业。

凭借在材料、芯片、算法、临床等环节的综合优势,上海正成为国内脑机接口技术创新资源高度集中、布局全面的策源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速实现国产化突围。

“过去,每个团队做脑机接口研究,都得从头设计电极、开发芯片、调试系统,这就像整车厂商要先从炼钢开始,周期长、成本高、标准化难。”微灵医疗研发经理郭轩坦言。

如今,这一局面正在改变。微灵医疗发布全球首个专为临床研究设计的医疗级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定制平台,相当于为临床研究团队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积木”。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脑机接口领域的超级工厂。”郭轩说,通过提供可靠、合规、可定制的底层系统,大幅降低临床研究门槛,让前沿技术更快进入医院,惠及患者。


微灵医疗研发的全植入式脑机接口微系统。

明视脑机则致力于研发“即插即用”的视觉重建系统,目标是为失明或视力严重受损人群重建接近自然的视觉体验。

“就像装假肢一样,我们希望产品做到装上就能用。”创始人刘冰介绍,系统可高效采集外部图像,经算法处理为大脑可理解的信号,并快速传入视觉皮层。“我们不追求立刻看到高清画面,而是先让使用者能识别门、路、人脸等关键信息,实现独立行走和基本交流”。

而岩思类脑则将神经科学和大模型深度融合。岩思类脑首席科学家李孟博士现场演示了脑控《黑神话:悟空》的游戏场景:用户戴上脑电帽,仅用5分钟完成适配,即可流畅操控游戏角色完成复杂动作。

李孟说:“我们的非侵入式脑控技术能精准识别用户意图,指令刷新速率小于60毫秒,且能实现全指令集操作。”他同时提到,该技术已延展至智能家居控制等场景,与AR眼镜结合可进一步提升人机交互体验。这些技术背后依托的,是岩思类脑基于海量脑电数据训练的脑电大模型。


脑控《黑神话:悟空》。

值得注意的是,园区内超过一半企业为外地迁入或新设主体,不少潜力团队纷纷选择落户上海。

“大虹桥的区位优势、园区的完善配套、华山医院的临床资源,以及上海市区两级的专项政策,是吸引我们的关键。”多位企业负责人不约而同提到。

从材料工艺到芯片设计,从算法模型到临床验证,上海正以“脑智天地”为支点,撬动脑机接口这一颠覆性技术加快实现突破。

撬动千亿蓝海

尽管技术突破不断,脑机接口的商业化之路依然漫长。一款三类医疗器械从研发到上市,平均需要8-10年,临床试验长达3到5年,投入动辄数亿元。

为此,司南孵化器构建了“医工结合”闭环,前端对接华山医院等临床机构,获取真实需求;中端提供检测、注册、供应链等产业服务;后端链接投资机构,助力融资。

“我们正在推动建立开放的脑电数据库。”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前沿实验室主管吴泽翰介绍,目前各企业数据标准不一,难以互通。园区计划整合华山医院的临床数据与企业的设备数据,形成标准化、脱敏处理的公共数据库,供所有入驻企业使用。“数据可用但不可下载,确保数据安全与隐私”。

同时,园区联合上海医疗器械检测研究院,为企业提供预检服务,提前发现问题,缩短正式检测周期。对于创新产品,还将探索建立绿色通道,加快审批流程。

“未来,脑机接口最有可能在医疗康复领域率先落地。”高志军预测,渐冻症、高位截瘫、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将成为首批受益者。随着技术逐渐成熟,消费级市场也将打开,如脑控游戏、智能驾驶、人机交互等,可谓潜力巨大。

据行业预测,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百亿美元,2040年突破千亿美元。

上海正打造产业集群,撬动这个千亿级蓝海市场。根据《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到2027年,上海将实现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在国内率先投入临床应用,侵入式脑机接口研发取得突破,脑机接口创新生态初步构建;到2030年,打造全球脑机接口产品创新高地,脑机接口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坚力量。

“这里的创新生态,让脑机接口从科幻到现实的距离,缩短了至少5年。”高志军说。未来,脑机接口更多‘从-1到0’的原始创新,将在上海加速实现“从0到1”的关键验证,并跑步完成“从1到100”的产业落地。

原标题:《上海打造全国首个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撬动千亿级蓝海市场》

栏目主编:孟群舒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俱鹤飞

题图新华社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