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机器最前线
2025年10月16日,成立不足三年的智元机器人正式推出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精灵G2,称其为“全球标杆”,并披露了均胜集团的数亿元订单。此前,精灵G2已斩获龙旗科技数亿元框架订单。
不过,龙旗科技、均胜集团与智元机器人之间关系密切。早在2025年3月,龙旗科技便在智元机器人的B轮融资中成为其股东,目前持有0.7394%股权;而均胜集团不仅是精灵G2的采购方,同时还为智元机器人供应零部件,双方存在业务绑定。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精灵G2究竟是突破行业瓶颈的标杆之作,还是资本叙事包装下的新故事?
01 从G1到G2,行业标杆的养成路
精灵G2的“标杆”定位并非凭空提出,其前身精灵G1定位为“科研教育界通用具身智能机器人”,在2023年11月发布后,便以“采训推一体”模式快速占领了轮式人形机器人赛道。据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姚卯青透露,截至10月16日,精灵G1的出货量已超千台。以此为基础,G2进行了升级迭代,目标直指“行业标杆”。
![]()
财联社
从公开参数看,精灵G2的升级重点集中在工业适配能力上。硬件层面,其搭载全球首款十字腕力控臂,全臂搭载高精度关节扭矩传感器,通过关节阻抗控制,能细腻感知外力并做出柔顺反应,搭配快速部署工具链,即便没有任何力控调参能力的普通用户也可实现快速部署。续航系统采用双电池热插拔技术,配合自主回充功能,以满足24小时连续作业要求。软件层面,依托智元自研的GO-1通用基座大模型与GE-1世界模型,G2支持“听懂一句话完成一整个任务”,并能通过视觉空间预演动作应对复杂任务,英伟达JetsonThorT5000芯片提供的2070TFLOPS本地算力,使其延迟控制在10ms以内。
公开信息显示,精灵G2已完成130余项部件及整机极限测试,无论是-15℃-50℃的高低温环境,还是静电防护等场景,都能保持稳定运作。发布会上的四路实时连线演示,更直观展现了其能力。汽车零部件车间里,它靠关节阻抗控制的精准力道,稳稳完成安全带锁芯压紧;精密场景中,依托GO-1通用基座大模型与GE-1世界模型的快速学习能力,仅用一小时就掌握了内存条插接技巧;物流环节里,适配多尺寸包裹的抓取设计,让它不用频繁调整参数就能高效作业;导览场景时,拟人化交互的流畅度,体现软件层面对场景需求的精准响应。显然,精灵G2真正具备了工业场景下的真实作业能力。
但回溯技术积累过程,标杆养成的速度仍存疑点。工业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源于长期场景验证,而智元成立至今不足三年,从G1的科研场景到G2的汽车制造场景,中间缺乏公开的场景迁移测试数据以及细节披露。
更值得关注的是核心成员流失问题。智元机器人已出现多起关键人员离职,包括联合创始人闫维新、灵犀事业部总裁魏强、具身组组长朱光沸,以及运动控制组核心骨干李振、熊志林等人。这些人涉及机器人的本体设计、力控研发、运动控制等核心领域,虽暂未公开离职对项目推进的具体影响,但已引发市场猜测。目前,智元已通过内部轮值与外部人才引进的方式填补空缺,安排联合创始人彭志辉轮值灵犀事业部总裁,引进前腾讯RoboticsX成员熊坤,但新团队的技术衔接效率、跨领域经验适配度,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
职场Bonus
02 亿元订单,真实需求还是资本游戏
技术迭代速度的争议与核心团队的动荡,已让精灵G2的“标杆”成色打了折扣,而两笔数亿元大额订单背后的紧密关联,不禁引人深思。
从交易关联来看,龙旗科技并非单纯的第三方客户。天眼查数据显示,龙旗科技在2025年3月智元B轮融资中成为股东,目前持有0.7394%股权。双方合作协议明确,订单需在2025年底完成POC(概念验证),2026年一季度才正式部署,实际执行规模可根据产能调整,本质上是关联方之间基于合作意向的初步绑定。
![]()
天眼查截图
智元与均胜电子的合作同样存在业务绑定,这家汽车零部件巨头既是G2的采购方,同时也为智元供应零部件。2025年4月,均胜电子与智元达成合作,联合研发机器人“大小脑”系统,并合资成立了宁波普智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均胜电子董事长周兴宥还兼任了合资公司董事。这种"既当客户又当供应商"的情况,虽不能完全排除合作中存在真实业务需求的可能,但实在难以单纯等同于完全市场化的自主需求。
![]()
天眼查截图
一般情况下,行业常规订单的客户多为无关联第三方企业,需通过竞标获取。以优必选为例,通过公开竞标,其获得广西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及测试中心设备采购及安装订单。合同明确采购合同明确要采购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及测试中心设备及安装1批,交付使用时间为签订合同之日起180天内完成交货、调试、检测至验收合格;此外,中标公告还披露了中标的具体金额为12566.132万元,以及采购单位、招标时间等其他信息。
![]()
中国招标招投公共服务平台
相比之下,智元机器人的这两笔订单多依赖关联方客户,且仅披露模糊金额,未公开交付周期等关键信息,透明度不足。智元这种反行业逻辑的订单模式,更像是为快速证明G2的市场认可度而设计,对成立不足三年、可能面临下一轮融资的智元而言,这两笔亿元订单更像提升估值、吸引资本的关键筹码,而非单纯的业务落地成果。
作为一家成立不久就获得腾讯、京东、比亚迪、上汽等多家资本投资的企业,智元对资本关注的需求不言而喻。2025年7月,智元宣布获得正大机器人战略投资;8月,智元拿下LG电子与未来资产集团的联合投资,这也是LG电子在具身智能领域的首次布局。而精灵G2的发布与亿元订单的披露,恰好穿插在这密集的融资动作之间,直接展示了市场对其产品的认可,增强了资本的信心。
与此同时,联合创始人闫维新、灵犀事业部总裁魏强等核心成员的离职已引发市场对智元技术迭代能力的猜测。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智元机器人恰好披露斩获亿元订单的消息,这个时间点卡的颇为“微妙”。
03 对比之下,G2的含金量几何
单看智元自己说的“标杆”定位,或是那两笔关联紧密的亿元订单,其实很难摸透G2的真实分量。要判断它到底有多少含金量,还需将其置于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技术坐标系与商业现实中。
G2的“通用具身智能”定位,使其与传统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它的优势在于柔性,能够通过软件训练快速适应不同工位的任务,理论上避免了传统自动化设备换线即废旧的痛点。但在对绝对精度、速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环节,经验丰富、久经考验的传统工业机器人巨头打造的专用解决方案,目前可能仍具备优势。
例如,发那科在CIMT2025展出的力控装配技术,已能实现4µm间隙的齿轮与孔轴装配,这一指标直接对标精密制造业的严苛要求。相比之下,精灵G2在精密操作演示中提及的“一小时学会内存条插接”,更多强调了学习速度,却未公布具体的重复定位精度、在长时间运行下的故障率等关键工业数据。在工业领域,可靠性与精度稳定性往往比学习速度更为关键,而这需要数千小时的现场数据来验证,正是成立不足三年的智元所欠缺的。
![]()
cimtshow.com
从技术路径与智能化水平看,智元试图通过自研的GO-1大模型和GE-1世界模型构建差异化优势,实现“听懂一句话,完成一整个任务”的智能化跃升。这一愿景颇具前瞻性,但当前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智能化竞赛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如3D视觉无序分拣、复杂路径的力控打磨等解决具体生产痛点的能力上。库卡的3D视觉无序分拣站、埃斯顿的力控打磨装置,均已展现出在特定非结构化环境下的成熟应用。精灵G2的模型在演示中多用于相对规整的场景,其应对极端复杂、高度随机性工业环境的能力,以及与大模型响应速度相伴的能耗问题,都有待更多真实场景的拷问。
此外,精灵G2选择的轮式基座与人形上身相结合的具身智能路线,在展示时强调了其移动灵活性。然而,在当前以固定工位操作为主的工业场景中,传统多关节机器人在工作半径、刚性、速度与精度方面已经极其成熟和高效。G2的移动性优势在静态流水线上能否转化为实际效率增益,还是反而因结构更复杂带来更高的维护成本与精度损失,需要打一个问号。
04 结语
精灵G2的登场,恰逢具身智能从“概念热”向“落地潮”转型的关键节点,它既集中展现了中国机器人企业在硬件集成、AI算法等领域的快速追赶能力,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回到开篇提出的问题,精灵G2究竟是突破行业瓶颈的标杆之作,还是资本叙事包装下的新故事?
目前来看,精灵G2更像是智元叩开工业场景大门的“敲门砖”。
至于它能否真正跻身“全球标杆”,仍需交给时间与产线检验。毕竟,机器人从“秀场”到“工厂”的跨越,需要在汽车车间的持续振动中打磨稳定性,在电子装配的微米级需求中提升精度,在物流分拣的高强度作业中优化成本,在千万次的故障与调试中积累数据。这一过程无法被资本催熟,更不能靠发布会加速。
当潮水退去,真正能留在产线上的产品,才是行业真正的希望所在。
相关文章
2025-10-270阅读
2025-10-270阅读
2025-10-270阅读
2025-10-270阅读
2025-10-270阅读
2025-10-270阅读
2025-10-270阅读
2025-10-270阅读
2025-10-270阅读
2025-10-26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