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思考没有年龄限制,思考带来的乐趣是保持活力的关键。”85岁的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慕尼黑大学教授、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恩斯特·波佩尔从事科研工作已逾60年,他依然精力充沛,热情满满,对新事物充满好奇。
谈及波佩尔的学术贡献,最知名的莫过于“时间的认知理论”。同时,他发现了“盲视”现象,他的研究领域包含从心理学到神经科学、从视知觉到时间知觉的广泛范围。
日前,波佩尔现身上海外国语大学零点实验室揭牌仪式现场,他多了一个新身份——实验室外方主任。由他参与联合创立的零点实验室聚焦的是一个交叉学科领域——神经美学。“我们希望理解大脑欣赏美的基础机制。美学并非空中楼阁,在建筑、汽车设计等领域都是必要的,具有坚实哲学根基和直接应用价值。”波佩尔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美”的背后,是深植于大脑的基础机制
“美”,一直是波佩尔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关键。而眼下他则希望在零点实验室的全新平台上,从“零”开始投入神经美学研究,即通过脑电记录、核磁共振成像等科学技术手段,揭示过去被认为是主观的、价值性的“美”背后的规律性神经活动。
波佩尔曾在其著作《意识的限度》中提出过著名的“3秒时间窗”理论。他认为,人类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倾向于将物理意义上连续的感觉信息,如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景象等,“打包”成一个个持续时间约2至3秒的心理单元。简而言之,人们主观体验到的“当下”或“现在”,并不是一个无限小的瞬时点,而是一个持续约3秒的时间片段。
他把这一点用在了与诗人合作的作品中,并获得了美国诗歌协会奖项。“我们发现,很多不同语言写就的诗歌中,其核心诗句的呈现时间都在三秒钟左右。即便你听不懂那种语言,也能感知到其内在的韵律。”波佩尔说。
这一时间结构并非诗歌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日常语言、视觉切换,甚至握手、拥抱等社交行为中。“2008年奥运会上,我们观察到,各国的获奖运动员与他人的拥抱时长,几乎都是三秒钟。这是一种先于语义理解自动发生,深植于我们大脑的基础机制。”波佩尔说,这个共通的时间节律,是人类美学价值感知的重要来源。
在此基础上探路神经美学,他认为,研究的关键在于区分“文化的特异性”与“人类学的普遍性”,并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我们固然有文化差异,但作为人类,我们共享着某些根本性的机制,比如我们感知时间的方式。理解这些共通点至关重要。”
科学家也肩负维护世界和平的重担
波佩尔与中国的缘分,始于1981年造访上海。那年他41岁,第一次来中国。“我当时犯了个根本性的错误,没学中文。我真该40多年前就学中文。”波佩尔从2000年起,受聘担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此后他几乎每年都会数次到访中国。
“科学家是天然的大使。”这是波佩尔的座右铭。从这句简洁的话中,人们也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出生于1940年的他曾亲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战争,他被迫离开了世代经营的农场,失去了原本规划的与马匹为伴的田园生活,还一度成为难民。而早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学习经历则让他开始思考,“是什么让我们与众不同,又是什么让我们团结在一起?”
他认为,科学家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充满分歧的世界里,创造连接彼此的纽带。从这个角度讲,科学家也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重担。“正如今天这样,波兰和俄罗斯的科学家可以坐在一起,在中国的会议室里探讨科学问题,我感到很高兴。”在为上外零点实验室揭牌时,波佩尔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当被问及对青年学者有何建议时,这位培养出200多位博士生的“资深”科学家给出了质朴而坚定的回答:“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他强调,基础科学的价值不应以即时应用来衡量,或许有些研究现在暂时“没用”,但十年、二十年后就会有用。
论及从事科研的方法,这位老人也给出一则建议:无论多忙,都要给自己设定每日至少两小时“不被打扰时间”。“请远离电话等设备,专注于深度思考或某项任务。无论是政治家、科学家,还是企业家、艺术家,都需要这样的时间窗口来保持专注与创造力。”波佩尔说。
相关文章
2025-10-2510阅读
2025-10-2510阅读
2025-10-2510阅读
2025-10-2510阅读
2025-10-2510阅读
2025-10-2510阅读
2025-10-2510阅读
2025-10-2510阅读
2025-10-2510阅读
2025-10-251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