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分辨风吹过不同树叶时发出的响动吗?你听过鸟儿扑扇翅膀,拍打树叶时发出的声音吗?你知道一个人因为环境不同、情绪不同,走路的脚步声也是不同的吗?
每天,我们会听到大量的声音,然而这些声音往往被人们忽视。在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的自然人文声音数据库里,存储着30多万条声音数据资源。这其中,既有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声音,也有正在消逝的各类自然声。
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成员在江边收集声音。
这些声音是如何被收集起来的?它们又有何用处?日前,记者走进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听团队人员讲述“追逐声音”的故事。
“收音”:蹲守7个夜晚,收集到峨眉山“弹琴蛙鸣”
“这次又是一无所获。”今年国庆节,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成员、美视电影学院副教授罗俊,带着满满的一车“收音”设备去了一趟云南,本打算为他平时上的课程《电影声音设计》收集一些声音素材。不过,待了几天后,他无功而返。
“收集声音这件事情并不容易,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罗俊说,类似的情形经常发生,要么环境过于嘈杂、要么时机或季节不对、要么缺少需要的声音要素。
罗俊从小就喜爱各种声音,从儿时在江津街头听唢呐声,到初中喜欢听各种鸟叫,再到后来成为一名大学电影声音专业的教师,他笑称,自己40多年来,一直和声音打交道。平时,他喜欢骑着一辆摩托出门,上面载着专门用来“监听声音”的耳机,还有专业的录音机、麦克风、摄影机、声级机等收声和拍摄设备。走到哪里,便“听”到哪里。
团队成员用噪声分析仪测试声景环境。
“声音很重要,能够唤起一段记忆或一份感受,但是它稍纵即逝,也很容易被人们忽略。”在罗俊看来,声音是有情绪的。在他幼时的记忆里,常想起某个雨后的傍晚,村落的红白喜事上,曾祖父手持唢呐,腮帮子缓缓鼓起,奋力一吹,陡然拔高的唢呐声,在低沉的鼓乐声中显得分外激昂。多年后,每每听到唢呐声,他总会想起那个场景,好似能闻到街道上放完鞭炮的硫磺味,感受那下过雨的潮湿感。
罗俊在户外收集声音。
2019年,罗俊团队接到一个关于四川峨眉山智慧文旅体验项目,需要收集峨眉山上最原生态的声音。地处800多米海拔的峨眉山万年寺的“弹琴蛙鸣”是“峨眉山十景”之一,声音来自万年寺池塘里的弹琴蛙鸣。据说只有在晚上8点至凌晨3点,才能听到它们演奏的“美妙乐章”。此前,有游客曾听见过,但是一直没有完整的声音记录。
“团队连续蹲守了7天。”罗俊说,终于在某天半夜一点多钟,他们录到一段长达7分钟的“弹琴蛙鸣”。
“最开始,我们听到一只弹琴蛙远远发出‘嘣’的一声鸣叫,接着,另一只弹琴蛙‘嘣’的一声回应。一会过后,七八只弹琴蛙争先恐后地‘嘣嘣嘣嘣’叫起来,声音彼此起伏,就像一场没有经过任何彩排但又很有规律的小型合唱会。”罗俊称,那天夜凉如水,空气里弥漫着森林里草木的清香,突然响起的蛙鸣,把夜晚衬托得更加静谧,“这个瞬间让我们终生难忘。”
这段独特的“弹琴蛙鸣”获得由英国BBC广播电视协会颁发的《2021年年度最佳自然声奖》。
“合音”:融合建筑学、电影学、艺术学、医学等多学科资源
和罗俊一样,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主任、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谢辉,也是一名“追声者”。在他手机里存储有一段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发出的“扑哧、扑哧”吐气声,听起来十分有趣。
长江声景类型的多样性可以很好地反映长江流域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从2019年起,谢辉带着团队从重庆顺江而下,一路采集长江沿岸的各种声景样本,并对其进行系统“画像”。
谢辉在户外收集声音。
在采集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长江里的江豚和其他鱼类,都是通过声呐系统感知周围水里的情况。但是,繁忙的航运、岸线固化、跨江大桥的建设,让长江水下的声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许多依靠声呐系统生存的水生生物迷失了方向,甚至行动变得迟缓,时常误撞行船,受伤或死亡,种群繁衍也深受影响。
在考察报告中,谢辉写下了这些话:人类活动正在改变长江的原始声景,这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应更加关注生态、爱护声景。
城市不断在“长大”,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只有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与它和谐共生。”谢辉称,2023年,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成立,以复杂环境中的多感官感知与交互机制为核心方向,融合了学校建筑学、电影学、艺术学、医学等多学科的资源,中心现已形成声景理论、跨感官环境设计、声景与健康、声景遗产等研究方向。
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团队成员在户外收集声音。
近年来,团队在乡村、城市等多类空间环境中寻觅,完成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30个景区的声景采集,记录下自然生态、戏曲、非遗等人文领域的30余万条声音数据。他们将其系统归类为3000多套可调用声景场景,用于智慧疗愈、展陈互动与声景遗产等应用。
除了峨眉山上的蛙鸣、长江上的鱼类低吟,江津的唢呐声、云南原始村落的歌谣、长白山上的雪声……都成为了声景中心所存的珍贵资料。
“音愈”:从非遗保护到疗愈病房,跨领域解锁多元价值
“声音不仅是用来听的,还有许多的用处,为此我们还成立了这个专业的实验室。”谢辉介绍,研究中心整合了学校的影视声音、建筑声学、生物脑电等实验室资源,打通多学科交叉通道。
“声音让我们了解历史,丰富文化。”谢辉说,中心在云南省绿春县开展声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出“古歌—传统村落—振兴”的保护模式,系统收录并整理当地的哈尼古歌70余首,这一成果入选2024年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并作为典型案例获批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项目。
罗俊在云南省绿春县录制哈尼古歌。
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团队人员和云南省绿春县哈尼古歌传承人合影。
谢辉称,研究显示,积极声景有助于提升愉悦度,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在当代景观、建筑、艺术装置等设计中,声景常常成为设计师营造场所的重要手段。目前,团队将收集到的声音用于医院疗愈环境的营造。
在今年7月,由重庆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睡眠心理科、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打造的“光照-声景治疗室”正式投入使用。据称,这是国内首个将精准光照治疗与个性化声景治疗深度融合的专业治疗空间。其通过精准调控光照的强度、时间、色温等核心参数,并同步匹配个性化声景干预,为精神心理疾病及部分神经疾病患者提供“量体裁衣”的治疗方案。
“我们还将收集到的风声、雨声、海浪声等,制作为具有疗愈放松功能的环境声素材,提供给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通过自然的声音,让用户‘声’临其境,得到放松。”谢辉说。
此外,该团队还正在开发智慧声景睡眠疗愈系统,研究如何利用声光环境帮助人们快速入睡、提升睡眠质量,并针对中小学生,尝试以声音与嗅觉等多感官刺激优化学习环境,提升专注力和学习效率,结合沉浸式视觉、声音与嗅觉交互开展干预评估。
目前,该团队在不少青年大学生中寻找到了“知音”。从2013年开始,他们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城市声景》《数字录音技术》等课程,累计吸引全校近2000名本科生选修,覆盖近50个专业,展现出强大的跨学科吸引力。
“我们策划并主办多项声景主题展览,在学术界与公众之间搭建起交流的桥梁。”谢辉说,该中心策划的2021年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未来之声”专题展、2022年“聆听未来—声景设计展”、2023年“绿春之声”等,并参展第九届“深港双城双年展”等,累计观众超过65万人次,构建起连接学术与公众的对话平台。与此同时,该团队主持编制多项声学设计专项标准,在声学规范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供图)
原标题:他们是“追逐声音的人”
相关文章
2025-10-210阅读
2025-10-210阅读
2025-10-210阅读
2025-10-210阅读
2025-10-210阅读
2025-10-210阅读
2025-10-210阅读
2025-10-210阅读
2025-10-210阅读
2025-10-21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