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成立67周年!

资讯 » 科技头条 2025-10-20


天是太空与您相伴

金秋十月,弱水河畔的胡杨如期披上金甲,璀璨夺目的壮丽景色,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以及脚踏大漠仰望苍穹的人们最大的奖赏。

极目远眺,与金黄色的胡杨林交相辉映的,是湛蓝色的发射塔架,它巍然耸立,正在静静等待一场约定好的绽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

回望过去,航天前辈用忠诚与奉献,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伟大成就,也给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新时代的东风航天人决心接过前辈的航天战旗,向着更高远的太空疆域进发,赋予这片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与梦想的土地新的时代特质。


老前辈点亮永恒之光

1958年10月20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异常简陋的技术条件,创业者们发出“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豪迈誓言,顶风冒沙,战天斗地,仅用两年零六个月,就初步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场。

1960年11月5日,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发射在即,燃料加注时,液氧温度极低,管道结霜,技术人员毫不犹豫地用棉衣包裹管道,甚至用体温去融化冰霜。赤胆忠诚助推东风一号从祖国的地平线上拔地而起!


东风一号导弹发射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枚携带核弹头的东风二号甲导弹在50号发射阵地昂首待发。在距离发射台100多米远的地下控制室内,留下了7名工作人员。倘若发射失败,他们将全部牺牲在这个几平方米的地下室。聂荣臻元帅前来为他们鼓劲。当时尚未入党的徐虹哽咽道:“如果我牺牲了,请组织追认我为党员,并把我的全部津贴作为党费上交。”“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惊天动地的誓言和“两弹结合”的巨响,不仅震撼了戈壁滩,更挺直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两弹结合”试验

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进入最后的发射准备阶段。清洗推进剂储箱和加注管路是一项既危险又紧迫的艰巨任务,全部清洗一遍至少需要一个多月时间。发射领导小组给“王来班”所在加注中队下了死命令:7天必须清洗完,为后续任务流程争取时间!加注人员身着防护服,带上防毒面具,白天黑夜两班倒,人员交替轮流干,经过7天8夜连续奋战,按时完成所有清洗工作。当动听的《东方红》旋律响彻宇宙寰宇,戈壁滩上欢呼如潮,许多人热泪盈眶。


东方红卫星发射场

在备战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过程中,各基层党支部把“堡垒”筑在任务最前沿,“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质量双想带头查摆问题,技术攻关主动认领最难课题,关键操作挺身而出……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搭载着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从弱水河畔飞向太空,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

东风的每一粒沙,都见证过奇迹。航天前辈用青春汗水、铁血忠诚甚至生命铸就的伟大丰碑,以及由此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是一代代航天人薪火相传的信仰之火。

新时代书写壮美答卷

潘仁瑾,高级工程师,从上海滩来到戈壁滩,主抓载人航天发射场电磁兼容工作。长期野外作业,使她备受胃病折磨。神舟一号发射前,积劳成疾的潘仁瑾永远离开了心爱的工作岗位,弥留之际,她对丈夫说:“飞船上天,勿忘相告!”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潘仁瑾等航天先烈的是,已经有二十艘神舟飞船从这里飞向太空,26名航天员‌共41人次接力飞天,在太空留下中国人的铿锵足迹!

精神的河流,因源源不断的活水而奔涌不息。新时代的东风航天人,站在航天前辈雄浑的肩膀上,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以每一次火箭点火为刻刀,以每一发任务成功为颜料,以每一个技术突破为音符,共同雕琢、描绘、谱写着新时代航天事业的壮丽图景。


面对“高强度、高难度、高频度”的试验任务新常态,以及“常急兼备、船星并行”的现实需求,中心新建多个发射工位,可以满足常规液体、多型固体等不同类型多种型号火箭发射;扩建总装测试厂房,不同型号火箭卫星可以并行测试,任务承载能力极大提升;创新发射模式,强化技术区、简化发射区,不断优化航天发射流程,发射周期持续缩短;建成航天发射场数智中心,创新数据在线采集方式和手段,开发航天发射智能指挥管理系统,提高发射场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推行航班化航天发射管理理念,持续提升测试发射能力;新建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在设施建设、技术交底、质量控制、流程把关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助力民商航天健康有序、快速稳步发展。


测控通信装备升级换代,装备数量和型号谱系明显增加,实现完全自主可控,整体测控能力显著增强。

作为我国唯一一支专业航天搜救力量,中心航天搜救力量从茫茫草原转战广阔戈壁,依靠神舟搜救、嫦娥搜索、卫星返回等实战,检验提升能力水平,胜利的旗帜一次次在东风着陆场高高飘扬。



第一个一百次发射,中心用了将近50年时间,第二个一百次发射,仅仅用时不到5年,现在这一速度还在不断快进中。每年“两上两下”的载人航天任务圆满完成;以国家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为标志的卫星发射连战连捷;民商航天发展如火如荼,各类新技术验证日新月异。

新征程培育东风特质

东风第一代创业者扎根戈壁、战天斗地,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用赤胆忠诚开创了“两弹一星”惊天伟业,用坚毅执着挺起了民族脊梁。他们的卓著功勋永远铭刻在航天强国的恢宏画卷中,他们的崇高品质永远根植在东风人的血脉基因里。

六十七年后的今天,这份血脉仍在弱水两岸奔涌。

先辈们用算盘拨出航天之路,用生命熔铸航天丰碑,我们学习前辈、继承传统,绝非简单的复制与回归,应当在赓续血脉中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精神的火炬才能燃烧得更加炽烈,照亮更远的星空。今天的告慰和致敬,唯有以更高水平的突破作为回应,用一场场漂亮的新胜利、一个个硬核的新成就,为一路传承而又历久弥新的东风基因,注入新的时代特质,使其继续点亮后来者的心和路。


忠诚于党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是我们经略太空的信仰之基。那个年代,缺衣少穿,条件简陋,是最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的信念,是“外国人能搞的,我们中国人也能搞”的自信,是最苦最累甚至不惜生命也要把卫星送上天的决心,支撑着航天前辈们在大漠戈壁挥洒青春和热血,敢教日月换新天,书写了我国航天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从0到1的传奇。为保护参试装备和战友英勇牺牲的王来烈士;为搜寻导弹残骸,永远倒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李再林烈士;将全部心血倾注在祖国的航天事业上,倒在工作岗位上的胡文全高工……英雄的故事,在东风航天城代代传颂。

经过67年的接续奋斗和建设,现在,我们的试验条件和生活环境今非昔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前辈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打出了共和国的“争气弹”“争气星”。今天,基础更强了,条件更好了,平台更广了,青年一代航天人更应深刻认识“国之大者”,眼光瞄准更高远更深邃的星空,赓续弘扬老一辈航天人“党叫干啥就干啥”的绝对忠诚,怀爱党爱国之心、立报党报国之志,全力以赴跑好历史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不辜负党和人民期望重托,用行动回答“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芜的人生”,用奋斗品味“戈壁很苦,东风很甜”。


淡泊名利开放包容的胸怀担当,是我们大漠问天的应有格局。胸怀决定了探索宇宙的广度,格局决定了进军太空的高度。老一辈航天人扎根戈壁,不谈物质名利,不计个人得失,“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用最朴素的愿望和行动,一心只想着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那一张张空白的立功证书,诉说着老前辈淡泊名利的宽广胸怀。

今天,我们的使命是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乃至为人类迈向太空文明作出中国贡献。因此,新时代的太空远征,是由无数个“阶段性成果”串联而成的。相比发射第一枚火箭,发射第一颗卫星,这是一项更为漫长、需要数代人接续奋斗的伟业。像载人登月、深空探测这样的规划,可能远超任何个人的职业生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们身处广阔大漠,逐梦浩瀚太空,就是要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小我融入事业大我,在矢志航天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在事业和精神的高度,去体会为国奉献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航天事业万人一杆枪,大力协同一直是其鲜明的特征。同时,新时代航天事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创新,愿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让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这就要求我们具备更宽阔的国际视野,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为全人类太空文明而努力。


百战不殆归零出发的质量意识,是我们行稳致远的胜利之源。航天试验始终是风险最高的科技活动。老一辈航天人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边建设边学习边试验,以“敬畏事业、敬畏科技”的心态,在任务中培养了严谨的试验作风和质量标准。“小白毛”精神代代相传,助力航天试验从胜利走向胜利;“开大底”奠定了“载人航天,人命关天”的质量基调,中国载人航天至今保持100%的发射成功率。

今天,我们的任务越来越多,发射越来越频繁。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次次成功不等于下一次成功。航天试验绝不是简单的重复,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成功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遵守制度、遵循规律、尊重科学,严肃认真对待每一次任务。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应将“归零”文化融入血液,坚持数据说话,坚持质量标准,严慎细实对待和遂行每一次任务。

首次要有百倍信心,百次要有首次标准。无论经过多少大战,无论发射频率多么频繁,每一次都要有第一次的谨慎和认真,始终以极致的工匠精神和“百分百可靠”的严谨作风,确保每一次任务都过程完美、结果圆满。


开拓创新胜强超越的果敢进取,是我们开疆拓宇的锐气底气。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全体航天科技工作者,要胸怀航天强国梦想,强化使命担当,加强技术创新和实践创造,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当前,数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航天试验各个环节,面对新技术、新疆域、新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加强人与智慧系统之间的耦合,坚持体系建设、体系运用,在传统成熟做法的基础上,突出科技赋能,有效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在这样的新征途上,我们的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次对“不可能”的颠覆,都在为新时代东风特质注入新的内涵。

太空探索是没有边界、没有终点的远征,最大的对手是人类对宇宙的未知。也正是这种未知和求知,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用开辟探索的勇气、战之必胜的底气、舍我其谁的胆气,掌握未来太空应用开发的先机和主动,以新时代东风特质、用新征程航天成就,致敬那些为缔造发展我国航天事业而牺牲奉献的航天先辈们。


1958—2025,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年轻的后浪奔涌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扎根测发一线的高级技师群体、堪当大任的青年指挥人才队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博士群体……年轻一代的东风航天人,昂首接过前辈的航天战旗,决心用“发发成功、次次圆满”的优异成绩,书写航天报国东风新答卷;用“政治忠诚、任务圆满、开拓创新、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谱写航天强国东风新篇章!

来源 | 大漠问天

作者 | 杨桂锦

海报 | 张晓雯

编辑 | 刘心继

校对| 赖雅崧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