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自
雷军可能没想到,小米汽车的高光时刻如此短暂。随着小米SU7交付规模扩大,网络上涌现大量车主投诉:宣传中惊艳的防晒隔热玻璃实际效果平平,承诺的智能驾驶功能与现实存在落差,续航里程在高温下大幅缩水。
与此同时,刘强东悄然布局汽车业务。京东不仅升级了整车销售业务,更与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依托旗下京东养车平台,构建覆盖电池更换、保养维修的全新服务体系。
两位互联网巨头在汽车领域的战略选择,折射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两条不同发展路径——一条是小米选择的重资产、全链条造车模式;另一条是京东擅长的平台化、服务型生态模式。
雷军困局:被 3C 思维绑架的汽车梦
小米汽车的负面舆情,早已不是 "偶发事故" 那么简单,而是一套 "过度营销 - 安全缺位 - 信任崩塌" 的恶性循环。
2025 年 10 月 13 日的成都燃爆事故后,网友翻出雷军早年的言论 ——"智能汽车就是大号手机加四个轮子""颜值是王道,车好看是第一位的"—— 这些在 3C 领域无往不利的营销话术,放在汽车行业里成了扎向自己的刀。大众突然意识到,小米对汽车的理解,从根上就偏了:手机坏了能重启换新,汽车出问题可是 "人命关天",但雷军团队似乎一直没拎清这层区别。
最刺眼的细节藏在产品宣传里。雷军曾在访谈中炫耀 "看了 5000 种轮毂看到吐",却对汽车安全设计绝口不提;对于车祸救援中至关重要的半隐藏式门把手,小米只强调 "开门更优雅",绝口不提电动解锁在事故中的可靠性 —— 直到铜陵、成都两起燃爆事故后,才有用户质疑 "断电后门把手打不开,是不是把逃生通道堵死了"。这种 "重颜值轻安全" 的宣传倾向,最终在事故后迎来反噬:网友调侃 "小米汽车不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车,是最后一台",成为压垮品牌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致命的是,小米把 3C 行业的 "迭代思维" 硬套到了汽车上。2025 年 9 月,小米被动召回 116887 辆 SU7,原因是 L2 辅助驾驶对极端场景的处置能力不足 —— 这本质上是把用户当成了 "beta 测试员"。莲花集团 CEO 冯擎峰的吐槽戳中要害:"把市场当实验场多简单,让用户提问题再改进",而小米恰恰踩了这个行业红线。当手机行业的 "快速迭代" 遇上汽车行业的 "安全红线",雷军的 "押上一生声誉",最终变成了一场被动的舆情救火。
小米的困境,本质上是 "能力边界" 的误判:它以为能把手机的 "高配置低价格""粉丝营销" 复制到汽车上,却忽略了汽车是一个需要 "敬畏心" 的行业 —— 这里的核心不是参数堆料,而是安全冗余;不是营销话术,而是责任担当。
刘强东巧劲:不造车,却吃掉汽车生态的红利
刘强东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 "造一辆好车",而是要 "造一个好的汽车生态"。当雷军在工厂里盯着生产线时,刘强东在做三件更轻、却更致命的事:整合资源、抓用户、建服务闭环。
京东的 "国民好车" 项目,看似是 "造车",实则是一场精准的资源整合游戏:广汽负责造车身(本质是埃安 UT 的换电版),宁德时代提供电池和换电技术,京东只抓两端 ——前端的用户洞察和后端的销售服务。这种 "不碰制造" 的轻资产模式,完美避开了汽车行业百亿级的资金门槛和漫长的技术积累周期,却精准切入了产业链最赚钱的 "用户触点" 环节。就像当年京东用 "自营物流 + 电商平台" 重构 3C 零售一样,这次它想重构的是汽车的 "消费链路"。
用户端的玩法已经初见成效。京东 App 上线的 "国民好车" 定制页面,让用户能选价格、外观、电池配置,10 月底就吸引了 17 万人参与 —— 这本质上是把手机行业的 "C2M 模式" 搬到了汽车上。更关键的是定价:10-12 万元的区间,刚好卡在年轻人第一台车的预算里,再加上 "车电分离"(电池月租 800 元),直接降低了购车门槛。这种 "精准踩中用户需求" 的操作,背后是京东 6 亿用户、2 亿车主的数据支撑 —— 它比传统车企更懂年轻人愿意为哪些配置买单,又对哪些价格敏感。
而真正让京东有 "想象力" 的,是固态电池带来的行业变革。根据最新技术突破,固态电池已经实现 "100 公斤电池跑 1000 公里""10 分钟快充 80%",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热失控问题 —— 这意味着汽车的 "核心参数" 将变得像手机芯片一样标准化。当续航、安全不再是用户决策的核心顾虑时,汽车售卖就会变得和手机一样:线上看参数、选配置、下单,线下提车即可。京东恰恰提前布局了这套体系:线上有定制化平台,线下有近 3000 家京东养车门店、4 万家合作门店,能覆盖试驾、提车、保养全环节 —— 这不是 "像卖手机一样卖车",而是已经把这套逻辑落地了。
后市场战争:京东的护城河在哪里?
如果说 "线上卖车" 是京东的前端突破,那么 "后市场服务" 就是它能留住用户的护城河 —— 这也是小米目前完全缺失的环节。
京东养车的布局早已不是秘密。截至 2025 年,京东已有近 3000 家自营养车门店、超 4 万家合作门店,覆盖 97% 的城市,能提供从常规保养到电池维修的全场景服务。更关键的是 "标准化":通过 AI 故障诊断、原厂配件直供,京东把传统汽修店的 "信息不透明" 问题解决了 —— 比如保养全场 7 折、蓄电池 28 分钟送达,这些在手机行业习以为常的服务标准,放到汽车后市场就是降维打击。
而和宁德时代的合作,更是把 "换电" 这个核心痛点变成了优势。双方共建的 "巧克力换电" 渠道,支持 1-3 块电池灵活选配(续航 400-600 公里),还能跨品牌通换 —— 这意味着用户买的不是 "一辆带电池的车",而是 "车 + 可更换的能源服务"。截至 2025 年 10 月,宁德时代已在全国布局 600 座换电站,年底要冲 1000 座,核心城市 "3 公里换电圈" 即将成型。当传统车企还在纠结 "充电慢" 时,京东已经用 "换电 + 养车" 的组合,把用户的 "用车焦虑" 解决了。
更狠的是京东对 "4S 店模式" 的颠覆。它和长安汽车的战略合作,已经打通了 "线上定制 - 工厂直造 - 物流配送 - 门店服务" 的全链路:用户线上选车,订单直达长安工厂,京东物流把零部件 48 小时送到,提车后还能在京东养车享受原厂认证服务。这种模式彻底绕开了传统 4S 店的 "地域垄断" 和 "加价套路",就像当年京东干掉线下家电卖场一样,它现在要做的,是干掉汽车行业的 "中间商赚差价"。
不是造好车,而是做好汽车生态
雷军和刘强东的对比,本质上是新能源赛道的两种终局判断:雷军认为 "造一辆好车" 就能赢,刘强东则认为 "做好汽车生态" 才是未来。
小米的问题在于,它把汽车当成了 "大号手机",却忽略了汽车是一个 "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产品"—— 用户买的不只是一辆车,还有后续 5-10 年的保养、换电、维修需求。而京东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抓住了 "固态电池标准化" 的趋势,提前搭建了 "销售 + 服务" 的闭环:当汽车核心参数不再有差异时,用户拼的就是 "谁的服务更方便、更便宜",而这正是京东的强项。
2025 年的新能源赛道,已经不是 "硬件竞争" 的时代了。就像手机行业最终从 "参数战" 走向 "生态战"(苹果靠 App Store,小米靠米家),汽车行业也会从 "造好车" 走向 "做好生态"。雷军的困境,或许能给所有跨界造车的企业提个醒:汽车不是 3C 产品的延伸,而是一个需要敬畏心的新赛道;而刘强东的玩法,则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 ——不碰制造,却能通过生态整合,成为行业的 "规则制定者"。
最后一个问题:当固态电池让汽车彻底标准化,当京东的 "线上卖车 + 线下服务" 体系铺满全国,传统车企和跨界玩家们,还能守住自己的阵地吗?答案或许藏在京东 App 上那 17 万份用户定制单里 —— 用户已经用脚投票,选择了更懂他们的玩法。
相关文章
2025-10-180阅读
2025-10-180阅读
2025-10-180阅读
2025-10-180阅读
2025-10-180阅读
2025-10-180阅读
2025-10-180阅读
2025-10-180阅读
2025-10-180阅读
2025-10-18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