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果粉”最近很兴奋,好消息接二连三。
9月10日的苹果发布会上,盼了多年的eSIM终于来了,新品iPhone air成为中国大陆首款可使用eSIM功能的手机。
10月13日,联通、移动、电信三家运营商先后宣布,正式获得工信部eSIM手机商用试验批复许可,并在全国上线eSIM手机办理业务。这使得iPhone air能够全网使用。
10月15日,苹果CEO库克又到北京见了工信部部长李乐成,专门感谢工信部对苹果在华业务的支持,表示将继续加大在华投资,进一步提高对华合作层次和水平。李乐成则提出,希望苹果公司继续深耕中国市场,积极参与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与中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发展。
话说到这个份上,不难看出,苹果的eSIM手机能够在大陆发售,工信部一定是点了头、出了力的。但其实应该感到兴奋的,不仅是“果粉”——工信部此举,显然不只是为支持苹果一家企业,更多的是希望以其做试点,进一步推广eSIM技术应用范围。
2
早在2018年,苹果就在iPhone XS上引入了eSIM技术。到了iPhone 14,美版直接取消了实体SIM卡槽。对手机厂商来说,取消SIM卡槽有助于盘活手机内部设计,让手机变得轻量化的同时,提升防尘、防水、抗震动等方面的能力。而对消费者来说,eSIM手机好处也很多——跨国出行不用换卡,开卡换号不用去线下,还免除了遗失实体卡的担忧。
但工信部之前一直没放开eSIM在手机上的大规模部署和商用。2022年,有网友在工信部官网留言询问eSIM的推广进展,工信部当时回复,要确保用户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待条件成熟后再扩大eSIM技术应用范围。
这在当时确实合情合理。SIM卡当初问世,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保密和通信安全。而eSIM由于其“远程配置”和“去实体化”的特点,具备更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的同时,也会造成信息泄露等安全风险,还可能被用于规避实名制监管体系,加剧信息非法跨境、电信诈骗等非法活动的复杂性。
那如今为什么又放开了?一方面,是监管能力的提升,能够应对当前试点规模的安全风险。
另一方面,应当看到,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是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动力源,只考虑安全监管而始终不愿往前“迈一步”的话,无异于因噎废食。
现在是万物互联时代,eSIM能够方便地嵌入各种终端,使其成为独立的上网个体。2023年,我国移动物联网终端已超20亿个,如果全都要注册SIM卡,肯定不现实。eSIM以其数字化、虚拟化的特征,将加速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升级,是今后的必然趋势。
此外,eSIM手机业务试商用的启动,将带动产业链对eSIM加大投入。行业专家预测,国产安卓手机厂商将在明年跟进eSIM技术,除手机外,平板电脑、可穿戴终端、车载网联设备等eSIM终端也将迎来一轮更新。这还有助于在多个领域拉动消费,提振内需。
3
可以说,eSIM落地这一步,是权衡多方面因素和条件后,及时迈出的关键一步,我国通信产业即将迈入一个更加灵活、开放的新阶段。
但仍应注意,eSIM技术的未来,还有不少问题需尽快厘清,才能让其真正广泛普遍应用。
比如在数据安全方面,需要有新的规范和管理手势;还会涉及手机等智能终端标准的改变,需要构建涵盖产业链上下游的完善审核、评估、保障体系……这些都在呼唤技术与监管的继续进步。
eSIM的探索与破局,某种意义上具有普遍意义。在新技术、新范式迅速迭代的当下,像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数字货币、数据跨境流动等,都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但也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伦理风险和监管困境。
怎样平衡发展与安全?这里的讨论空间很大,也不存在“唯一解”。但无论如何,我们始终要为创新留足空间。
原标题:《上观时评 | eSIM获批,帮的不只是苹果》
栏目主编:简工博 题图新华社
作者:解放日报 胡幸阳
相关文章
2025-10-170阅读
2025-10-170阅读
2025-10-170阅读
2025-10-170阅读
2025-10-170阅读
2025-10-170阅读
2025-10-170阅读
2025-10-170阅读
2025-10-170阅读
2025-10-17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