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胎单身”是天生注定吗?

资讯 » 科技头条 2025-10-15

我们常常在小说和电影里看到这样的形象: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或艺术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亲密关系显得格格不入。

“智者不入爱河”,究竟是一种巧合的刻板印象,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生物学与社会学逻辑?

最近,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大规模研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这个古老的人类谜题发起了挑战。

一个由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分析了近40万人的生活史和完整的基因组,试图绘制出一幅关于“终身无性经历”(lifelong sexlessness)的详尽地图。

他们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基因在其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更揭示了一个关于智力、性格、环境甚至人类进化的复杂故事。


母胎单身论文

如何在40万份人生档案中寻找线索?

要解开“天性”与“教养”这团千古乱麻,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两者分离开。一个内向的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是因为他天生如此,还是后天环境使然?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团队动用了一个科研工具——“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型的“人生档案馆”,里面匿名存放着50万名志愿者的海量信息,从他们的医疗记录、生活问卷、居住地址,到精确的个人基因组。

有了这座宝库,科学家们得以从三个层面同时展开调查:

生物层面(基因):他们使用了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技术。这项技术就像一个超高精度的“基因扫描仪”,通过对比数千名“终身无性经历者”与数十万非此类人群的基因组,寻找在前者中出现频率异常的微小基因变异(或称“标记”)。

个人层面(心理与行为):通过问卷和记录,他们分析了这些人在性格、生活习惯、心理感受上的共同点。

社会层面(环境):他们考察了这些人所处社区的经济状况、性别比例等宏观环境因素,看它们是否施加了影响。


研究者考察了各种因素的遗传相关性

为了验证基因发现的可靠性,团队还进行了一项巧妙的“跨国测试”。

他们基于在英国人群中找到的数千个基因线索,开发了一套“多基因评分”(Polygenic Score)系统。这好比一个“单身遗传倾向”的计分器,分数越高,意味着携带的相关基因标记越多。

随后,他们将这个在英国人身上校准的计分器,应用到一个完全独立的澳大利亚人群样本(约13500人)中。结果惊人地一致——计分器在澳大利亚人身上同样有效。

这强有力地证明,他们找到的并非巧合,而是一种跨越不同人群的、稳定的生物学信号。

基因并非命运,却是重要的“出厂设置”

研究最核心的发现是,“终身无性经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根植于我们的DNA。

通过复杂的统计模型(SNP遗传度估计),研究发现,在人群中,由常见基因变异所能解释的“终身无性经验”的差异比例,男性约为17%,女性约为14%。

想象一下,在一个巨大的人群中,人们在亲密关系上的状态千差万别,这种“差异”本身,大约有14%~17%可以归结为他们与生俱来的基因差异。

14%~17%是什么概念?作为参照,身高的遗传度高达80%,意味着身高差异主要由基因决定。而像抑郁症这类复杂的精神特质,遗传度大约在30%~40%之间。

因此,“终身无性经历”的遗传影响,虽远不如身高那样具有决定性,但其权重已与许多我们熟知的复杂心理特质相当,是科学上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研究还发现,影响男性和女性的“单身遗传因素”有大约一半是重叠的(遗传相关性rg=0.56),但另一半则各有不同。这暗示着两性走向“终身无性”的生物学路径不尽相同。

高智商是把“双刃剑”

与“终身无性经历”相关的基因,还同时影响着什么呢?

遗传相关性分析揭示了最令人惊讶的联系。

结果显示,这些基因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的遗传风险呈正相关。但同时,它们也与更高的认知能力(如智商、受教育年限)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其中,“终身无性经历”与“童年IQ”的遗传相关性(rg)达到了惊人的+0.5。

+0.5的遗传相关性意味着,在遗传层面上,那些让你更可能拥有高智商的基因,与那些让你更可能没有性经历的基因,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

传统认知里,高智商通常被视为一种在恋爱中极具吸引力的品质,甚至有人宣称自己是“智性恋”。

但遗传数据却指向一个悖论:那些让你在学业上披荆斩棘的基因,似乎也让你在情路上步履维艰。

研究者提出了一个“进化权衡”(Evolutionary Trade-off)的假说来解释这一现象。

那些提升智力的基因,可能同时塑造了某些特定的性格特质,例如高度的专注力、强大的延迟满足能力和更内向的性格。

这种遗传上的关联,甚至体现在一些具体的生理特征上。研究发现,终身无性经历与一些常被社会文化定义为“书呆子”(nerd)的特征相关,例如更早开始佩戴眼镜,以及较低的上肢力量(尤其在男性中)。

肌肉力量,对男性而言可能比想象中更重要。

对于男性来说,握力和上臂力量越弱,成为“母胎单身”的概率就越高。

但对于女性,身体力量和她们的情感状态基本没关系。

孤独的内心与健康的身体

当研究者将目光从基因转向生活方式时,一幅更具体的画像浮现出来。

平均而言,那些终身没有性经历的人,生活习惯更为健康,他们更少抽烟、更少饮酒。

然而,在健康的身体之下,却可能是一颗孤独的心。数据显示,他们在神经质、孤独感和不幸福感等负面情绪指标上得分更高。

不仅如此,这类人群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与朋友家人见面更少,甚至在打电话、发信息等线上社交活动中也表现得更不积极。

这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恶性循环:单身可能导致孤独,孤独感又进一步削弱社交动机,从而加剧了单身状态。

社会环境的无形之手

基因和性格并非故事的全部。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它同样在塑造我们的命运。

研究发现,两个宏观环境因素影响显著:

贫富差距:

无论男女,生活在一个贫富差距悬殊(基尼系数高)的地区,终身没有性经历的概率会更高(男性r=0.09,女性r=0.14)。

而且贫富差距对女性单身率的影响,比对男性的影响更大。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或许成了一种“奢侈品”。

性别比例:

对男性而言,生活在“男多女少”的地区,单身概率会显著增加(相关系数r=-0.07)。

你可能会觉得-0.07这个数字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社会科学中,尤其是在40万人的海量样本里,一个统计上极显著的相关系数,意味着这不是随机的噪音,而是一种微弱但系统性的、真实存在的社会力量。 就像微风,虽然力量不大,但日复一日地吹,就能改变沙丘的形状。

有趣的是,研究并未发现“女多男少”的环境对女性有类似的影响。

一段跨越万年的进化回响

研究中最具历史深度的发现,来自对一个特定基因位点(rs4654352)的追溯。这个位点与“终身无性经历”显著相关。

当科学家利用古人类基因组数据库,追踪这个基因标记在历史长河中的频率变化时,一幅波澜壮阔的进化图景展现在眼前:在约12000年前的古欧洲人中,携带该基因某个版本的比例高达87%;而到了近2000年,这一比例已持续下降至56%。

从进化的角度看,与无法留下后代的性状相关的基因,其频率在种群中会自然而然地被稀释。

这个漫长而清晰的下降趋势,是“负向选择”(Negative Selection)在起作用的有力证据。

理解复杂,而非定义你我

在为这项研究的洞见感到兴奋之余,我们也必须看清它的局限性:

相关不等于因果: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基因与高智商、高智商与无性经历,三者之间存在遗传上的关联。但这绝不意味着“因为你聪明,所以你单身”。背后可能存在一个共同的、更深层的因素(比如某种大脑发育模式或性格特质)同时导致了这几件事。请千万不要把这个研究当成一个简单的因果链条。

不存在单个的“单身基因”:

研究中提到的所有“遗传影响”,都是由成千上万个微效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存在一个或几个决定你是否单身的“开关基因”。

它更像是一种微弱的“倾向性”,而非一个写死的“剧本”。你的个人选择和后天努力,依然是舞台的绝对主角。

研究描述的是“群体”,而不是“你”:

所有的结论,比如“遗传度17%”,都是对群体差异的解释,完全不能用来预测或定义任何一个个体。人群中总会有高“单身遗传倾向”但伴侣不断的人,反之亦然。不要用这个研究来给你自己或他人贴标签。

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是39岁以上的欧洲白人。这些结论在东亚文化、在更年轻的群体中是否适用?我们还不知道。文化环境在亲密关系中的作用可能是巨大的。

定义的模糊性:

研究没有区分“主动选择无性生活的人”和“渴望但无法找到伴侣的人”。

“主动选择无性生活的人”根本不渴望性。“非自愿独身者”则是有意愿却无法找到合适伴侣的人,可能会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和孤独感,社交尴尬,以及经济劣势(例如无法与伴侣分担生活成本)。参与“非自愿独身”(incel)网络文化的人,甚至可能有极端化的风险。

这两类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体验截然不同,将他们合并分析,会掩盖很多重要的细节。

这项研究最大的价值,是把“母胎单身”这个有时被社会调侃、有时被归咎于个人自身的现象,去污名化了。

它告诉我们,“母胎单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背后有深刻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原因。它鼓励我们用一个更宽广、更科学、更慈悲的视角,去理解人类情感世界的多样性。

它不是给你一个宿命论的答案,而是给你一套更丰富的认知工具,去探索自己,理解他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基因、环境和个人选择共同塑造的、独一无二的生命。而理解这一切,正是我们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去爱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Abdellaoui, A., Wesseldijk, L. W., Gordon, S. D., Pasman, J. A., Smit, D. J., Androvičová, R., ... & Verweij, K. J. (2025). Life without sex: Large-scale study links sexlessness to physical, cognitiv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socioecological factors, and D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2(38), e2418257122.

作者:游识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