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观星旅游有多“高级”

资讯 » 科技头条 2025-09-14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5年第9期内容


随着星空经济的快速兴起,科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从天文观测设施的建设到数字化体验的升级,再到产业链的延伸,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观星旅游的体验,还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化身穿越星际的旅者

平塘县,是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座小城。“中国天眼”坐落在此,小城因此获得了新的发展动能。在“中国天眼”8公里外的克度镇里,一座座科技展厅应运而生,山乡小镇蜕变为天文小镇,遥望星空的梦想在这里成长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引擎。


参观者在贵州省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内参观 杨文斌 摄

站在观景台,半月谈记者凝视着“中国天眼”。它像一张银色蛛网,捕捉着百亿光年外的脉冲星信号。目前,“中国天眼”已经发现1000余颗脉冲星,甚至捕捉到河外星系的快速射电暴。夕阳西下,“中国天眼”的镜面泛起微光,仿佛大地向宇宙睁开了眼睛。

观天望星,是“中国天眼”的使命,也吸引了无数天文爱好者。“戴上设备,就能置身宇宙,真实感受脉冲星信号在眼前飞过。”讲解员给半月谈记者戴上AR眼镜,记者仿佛化身穿越星际的旅者,黑洞、星球触手可及,虚拟解说在一旁生动讲解。这是天文小镇内的元宇宙XR沉浸式体验馆的一幕。该馆于2024年10月开馆,融合VR、AR与实时数据可视化技术,40分钟的沉浸之旅让游客从平塘大桥“穿越”至宇宙诞生之初。


游客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天文小镇”一家民宿露台通过望远镜观测星空 杨文斌 摄

在广东深圳举办的大湾区天文科技节,来自北京的郑珺阳和妈妈“全勤”参加了科技节活动。3天时间里,他们不仅聆听了天文科学讲座报告、体验了天文仪器新设备,还参与了白天和夜间的天文观测,收获了太阳黑子手绘科学成果。“我还亲自操作望远镜,执行了月亮和深空天体的观测。”郑珺阳说。

先进的天文观测设施,是发展星空经济的基础。各地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升级天文观测设备,以提升观星体验。贵州平塘问天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中国天眼”景区的运营管理,公司副总经理石国锋告诉半月谈记者:“我们的天文观测站有数十台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可对月球、太阳、木星等进行肉眼观测。”

浙江台州“摘星谷”投入2000余万元,升级智能民宿与天文观测点等。这些设施提升了观星的舒适度,让人能够更清晰地观测到星空的细节。

为星空经济可持续发展赋能

在克度镇的天体物理实验室里,模拟“中国天眼”信号接收的项目前排起了长队。石国锋介绍,天体物理实验室有模拟信号接收、黑洞模拟、引力波实验等天文体验,也有一些基础物理实验,是一个集科普教育与科教体验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深圳市南澳西涌股份合作公司文旅项目负责人龙智文介绍,西涌暗夜天文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并与深圳以及周边城市多个学校开展合作,组织学生前来参加天文讲座、参观天文台设备及观星等活动,成为天文科普与研学旅行的重要阵地。

星空经济热潮不断挑战着景区管理的效能。“我们不断用科技完善每一个环节,给游客提供最便利的游览体验。”石国锋说,由于电子设备不能进入核心区,游客参观“中国天眼”前,需提前存放物品。“以往传统储物模式下,每位游客平均储物时间约为1分钟,而人脸识别智能系统投入使用后,平均每位游客储物时间缩短至几秒,效率极大提升。智能储物柜降低了因人员聚集而产生的安全隐患,使景区安检工作更高效。”

“中国天眼”景区通过智慧调度平台实时监控入园人数和未入园门票数,精准掌握客流情况,确保运营的高效与顺畅。徜徉在天文小镇内,半月谈记者看到,科技力量正赋能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多个环节。在保障交通安全方面,配备了车辆动态监控与驾驶员自动酒精检测;在导览服务上,配备了线上线下智慧导览与信息服务,智慧讲解耳机能为游客提供多语种讲解服务。

从科普迈向科创

青海冷湖地区,位于中国地理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适宜发展星空经济。冷湖科创园区逐步引导开展以商业应用为目的的火箭组装、装备测试、航天发射、火箭回收与航天器控制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为发射基地提供技术支持,为低空火箭、可回收火箭、无人机、浮空器等产品提供创制试制空间。5月27日,陕西奥德昱泽科技有限公司在这里开展我国首个由中学生研制的气象探空火箭发射任务(飞燕一号),飞行高度(海拔)10555米,最大飞行速度约2马赫。

依托深圳本地及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资源优势,深圳市气象局聚焦光环境与光污染研究。深圳市气象局天文台天文部部长、副研究员梅林表示,相比传统单一功能的天文观测站,西涌暗夜社区具备多元要素、丰富变量和全面数据,为天文台与周边社区协同发展提供了范例。

在高校合作与教育实践拓展方面,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将西涌暗夜社区作为创业孵化点,开发科普课程,设计文创产品,既为社区注入了专业服务与产品,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收益的机会。梅林介绍,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以西涌暗夜社区为案例参与国际或全国性大赛;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学生前来实习,参与专业任务;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以西涌暗夜社区案例获全国性奖项,深圳中学国际班学生获国际表彰,体现社区实践的高认可度。此外,西涌暗夜社区吸引了小学生参与光污染调研,成为具有含金量的社会实践项目。

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屡见成果。深圳市天文台与哈工大深圳空天院、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等紧密合作,开展了涉及太阳活动、电离层扰动、行星地表探测等科研项目。

原标题《 科技之光照亮星空经济 》

半月谈记者:杨欣 毛思倩 陈杰 史卫燕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由用户投稿,经过编辑审核收录,不代表头部财经观点和立场。
证券投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勿添加文章的手机号码、公众号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