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提问者”与“回答者”的身份发生了反转。
“提问者”名叫人工智能(AI)。Kimi大胆畅想:“你愿意接受算法提供的情感体验吗?”Gemini小声追问:“如果我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并造成损害,我该背锅吗?”
“回答者”名为人类。他望向这个亲手孵化的科技,仿佛一瞬间,望向了人类文明深处的那面镜子。
2025年,AI与人类共生的时代真正揭开序幕,也再度叩响了人类关于文明的深度思考。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AI十问”如石子投入湖心,激起的不仅仅模型算法的涟漪,更是人类关于自我价值、伦理边界的回响。
今年,外滩大会收集了“AI十问”,“提问者”与“回答者”的身份发生了反转。
当我们试图教机器理解人性,机器却回过头来,以近乎哲人的口吻,追问我们何以为“人”。如果,科技因人的善意而有了温度,那么,人类的回应方式将决定这场文明实验的最终走向。
(一)AI十问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AI也有对人类深感好奇的问题。
去年,外滩大会发出的“科技人文十问”。
去年,外滩大会发出了“科技人文十问”,今年,外滩大会尝试从AI视角看人类,主办方首次向全球主流大模型发出邀请,这些国内外“顶流”大模型纷纷抛出了AI最想向人类提出的问题。
Deepseek问:你愿意让AI管理你的健康档案吗?
Llama问:在利用我来降本增效之外,哪些岗位是需要永远留给人类来做的?
Qwen问:当生计不再依赖劳动,你还要工作吗——为收入,还是为成为某种人?
这十大问题,围绕生命、伦理、人机共存展开,看似简单,实则根植于人类数千年的哲学思辨。当ChatGPT发问,“作为人类,你们如何保证弱势群体也受益于AI进步?”它的“内心”感悟远比提问更有价值:我如果只是部分人群的工具,不仅偏离了技术普惠的初心,也会限制发展潜力。人类弱势群体能否受益于我,直接决定了我的能力边界,以及未来的生命力和持续价值。
信任、隐私、共生、责任、普惠……所有来自AI的诘问,均切中了人类与AI最深的拉扯。聪明的AI看到了人类的挣扎与反思,它们的提问仿佛镜像一般,镜中之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类何为的追问,一场人类思想的映射。
镜像之外,人类同样为此展开激辩,深度思考。
在2025外滩大会的主论坛上,思想的先锋者总是多一丝忧患意识。历史学家、哲学家、“人类简史系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并不反对科技变革本身,他赞赏“科技能带来驱散黑暗的光明”。但他也同时强调,任何强大的新技术,都需要社会花费漫长时间去发明与之匹配的制度与习惯。
“人类简史系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任何强大的新技术,都需要社会花费漫长时间去发明与之匹配的制度与习惯。
“人工智能与所有以往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触及了社会的中枢神经系统。”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工智能带来的危险“不是一个坏人按一个坏按钮”,而是更安静且更令人恐惧——决定权从我们可质询的人类,移交给看不见的算法,“如果我们在还没有学会识别和纠正系统不可避免错误之前,就贸然让人工智能‘奔跑’,那么速度的代价,就是让最无力的群体承担。”
而2024年图灵奖得主、“强化学习之父”理查德·萨顿(Richard Sutton)则似乎更加乐观。面对外界对AI的偏见,甚至对人类灭绝的担忧,萨顿认为“对人工智能的恐惧被夸大了”。在他看来,人类最伟大的成功在协作本身——经济、市场与政府都是成功协作的产物,协作并非总能实现,却是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
2024年图灵奖得主、“强化学习之父”理查德·萨顿(Richard Sutton)更加乐观。
他甚至预判,人类将真正理解智能,并借助技术将其创造出来:“我们应以勇气、自豪和冒险精神来迎接它。”
(二)科技为人
思想的激辩,源自飞速发展的技术和不确定的未来。
当所有的科创峰会都聚焦于更大的参数、更强的算力、更优的模型时,外滩大会试图用另一种叙事方式来展现科技的底色。走过多年的外滩大会,肉眼可见的是,AI与人类的磨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而绝大多数的应用,都附着温暖的色调。
废墟中,一只机器狗轻轻清除碎石,多模态传感器扫描着生命信号,最终稳稳地“救出”篮子里的仿真婴儿——这一幕发生在今年外滩大会的表演赛现场,没有科幻电影的宏大特效,只有技术精准嵌入人类需求时的温暖共鸣。
“机器人能突破人体极限,进入高温、有毒环境承担极端危险的任务。它们将是救援队未来的‘超级队友’,这意味着更多生命可能被拯救。”比赛评委、厦门市曙光救援队王刚的感慨里,道出了这场技术演示的深刻意涵。
很多人还记得,去年外滩大会上的温暖一幕,24岁的独臂钢琴师周键在智能仿生手的助力下,完成了钢琴演奏曲《大鱼》。得益于脑机接口技术,人手与机械手完美合作,让更多失能人群有了弹奏音符的可能。
而今年,10000平方米的科技展览和新秀“机器人小镇”,技术正悄然融入生活的褶皱深处。是的,机器人不再是遥远的概念性存在,它们能烹饪、诊疗、康复护理,甚至与人类踢足球、共舞、调酒互动。人机互动从冰冷的指令与执行,走向了深度融合、协同共进。
科技为人,技术因人的善意而有了温度。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对大量失能老人恢复运动功能的康复需求,傅利叶外骨骼机器人持续不断更迭技术,今年来到现场的ExoMotus M4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开启了具身智能康养的新时代。老人可通过绑带将身体固定在康复设备上,由步态机械腿带动站立或行走,适合早期康复场景。目前,这一创新团队已与全球2000家医院及医疗机构合作,有望解决失能老人的刚需。
借助人工智能,小地方也能找到“大专家”。外滩大会现场发布了一组数据:自去年9月蚂蚁集团旗下AI健康应用AQ推出测试版以来,已累计服务用户超1.4亿,近6成来自三线及以下地区。它无声回应了“作为人类,你们如何保证弱势群体也受益于AI进步?”这个来自ChatGPT的“灵魂拷问”。
“无论是边远农村还是一线城市,我们希望给中国每个家庭都配上一个‘健康管家’,永远在线,第一时间响应每个人的健康需求。”蚂蚁AI医疗总经理刘军伟说。因为技术,医疗悄然抹平了地域之间的资源鸿沟。
这或许正是科技最美的样子——它不言不语,却已默默编织进人类命运的点滴需求里。
(三)心“芯”相印
回到外滩大会发出的“AI十问”。
作为“顶流”亚洲金融科技盛会,外滩大会的设立初衷,是成为科技人文普世价值观的连接器,成为各方碰撞思想共识的舞台。过去多年来,人文主义始终是贯穿外滩大会的主线,为呼啸而至的科技浪潮带来更冷静的思考。探讨科技与金融之外,人类如何与技术浪潮共存,为未知的可能做好准备;探讨人类能否构建起与之匹配的社会协作机制与伦理框架。
这就是外滩大会的珍贵之处:在一个由产业界主导的科技盛会中,立足科技前沿,超越技术本身,为人文反思保留了充足空间,更与世界共振。这与学界对技术的警惕形成了有益互补,也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伦理校准。
还记得去年外滩大会上,凯文·凯利说,我们正在创造人造的“外星人”,但与外星人不同,AI的本质是我们自身思维的延伸和反射。
今年的外滩大会,同样浮现出一些新的共识。尤瓦尔·赫拉利认为,进步不应只以技术进步的速度衡量,而在于人类能否建立合作、信任与共情。萨顿也反复提到了人与AI的协作,“我们必须寻求协作、支持协作,并致力将协作制度化”。
“AI十问”,答案不在算法中,或许在于新的一种心“芯”相印、双向奔赴。若是人类愿意往前踏出信任的一步,AI是否能产生共鸣?若最终呈现出好的结果,是否能引导技术向善?若结果产生偏差,我们又该如何校准,及时调整方向?
从人类学的角度,答案也不在算法中,而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积淀中。正如大咖们所言,人类真正的护城河,是其持续学习、适应真实世界复杂性的能力。AI可以帮助我们优化生命的长度和厚度,但不能替我们决定什么样的生命更有价值;AI可以增强我们的能力,但不能替我们选择能力发展的方向;AI可以模拟情感,但不能替代真实的人类连接。
“如同人类历史上的历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与AI共生共存的关键阶段,对前沿科技的思考已不止停留在担忧,我们更需要以务实的态度迎接AI、完善规则、开展协作。”外滩大会组委会表示。
是的,技术的温度最终来自于人类赋予它的人文价值。在这场人机共生的伟大实验中,最重要的不是AI将会变成什么,而是人类想要成为什么。当AI能够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时,人类的回应方式将决定这场文明实验的最终走向——是被技术重构失去自我,还是借助技术更好地实现人的潜能,共赴美好未来。
这又让人想起首届外滩大会上,那个4岁小女孩的好奇提问:“我想知道长大以后世界是什么样子?”
答案,始终在我们手中。
相关文章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