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为人生画一道成长线,时间横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均衡的,但成长纵轴的表现却大有不同。斜率越大,越是充满冲劲。
过去一年,坐落于徐汇滨江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年轻的上海创智学院汇集了600余名师生,在前沿科研、工程化实践和价值创造紧密结合的环境里“疯狂生长”,呈现出了全新的蓬勃的育人体系和创新生态。
上海创智学院
90后导师“一年350天都在创智”
今天是刘鹏飞以导师的身份入职创智学院刚好一年整。打开打车软件,查看过去一年的出行记录,最早的一天他5时40分就到达了学院,在这里看过江边壮美的日出,孜孜不倦几乎全年无休。是什么样的动力令这位90后导师“以院为家”?是机遇。
浦江一侧正孕育创新
2023年,刘鹏飞完成美国博后工作回国加盟上海交通大学,去年以双聘的形式加盟创智学院,他深深感受时代的机遇正在眼前——“三个低概率事件”交汇:智能革命的发生、创智学院模式的独一无二,学院对师生资源的倾斜。“有幸站在这样一个交汇点上,如果不能做出一些不同的事情,也对不起这个时代。我常想,也许现在我们多努力一点,我们后代的生活就能提高一个量级——一个巨大的杠杆正等着我们来撬动。”
入职一周年
在创智学院,刘鹏飞的团队已小有规模,他的办公室就在学生工位一侧,不设“办公室时间”,常年向学生敞开,“进来就聊”。小小的办公空间,一面整墙是白板,自己思考的时候、和学生研讨的时候,抬手写出无限可能。一次深夜头脑风暴,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讨论记录,学生们纷纷拍照定格这份“笔记”,那一刻感动了刘鹏飞,“这是真正的师生共创。科研不再是孤独的征程,而是志同道合者的集体攀登。”
“努力才能及格,拼命才能优秀”,学生空间贴着大横幅,导师带头冲,学生也紧跟。就在学院一周年之际,刘鹏飞团队发布了“能动认知大模型”,让AI从“思考”迈向“创新”。
刘鹏飞的电梯时间
“在一起”是刘鹏飞喜欢创智的理由,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协同突破,和同事讨论时常碰擦新的火花,和业界交流寻找试验的可能。他正与记者介绍着,电梯里进来一位同事,从4楼到11楼,两人热火朝天聊了起来。
“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是创智学院的院训。刘鹏飞觉得,学院成了“嘴替”,把他心里默默追求的价值观表达了出来,加盟学院,正有觅到知音之感。与知音同行,团队首创“认知能动数据加工工艺”,研发“AIxAI超智能”科研体系,开源“创智认知能动套件”,每一步都体现了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决心。在国际开发者社区GitHub和HuggingFace上,团队获得超过5700颗星和超10万次下载量,这些数字不仅是技术的认可,更是全球开发者对中国原创力量的关注。
博士CEO“爱上了当e人”
一周年院庆,创智学院举办了首届创智未来大会,发布项目成果,办展览呈现学生创新。这个展览大约是“博士CEO”浓度最高的展览了,记者逛着逛着就被“CEO”主动“搭讪”。2024级直博生陈明阳创立了“群联矩阵”,联合了同学和导师,要让成百上千的机器人像智慧军团般协作。
陈明阳是西湖大学和创智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来到创智“创业的基因”开始蠢蠢欲动。在论坛上听过许多前辈边读书边创业的故事,在身边看到不少师生开启创业旅程,陈明阳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科研能否跳出一纸论文,真正产生价值。而且,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一生一策”,不唯论文,鼓励学生“冒险”,这也令他没有后顾之忧。
博士CEO的公章
于是,他和伙伴一起,将集群机器人技术落地,为城市治安管理筑牢安全防线、在物流生态中提高运转效率、给农业生产赋能无人作业、在应急事件中提供高效救援……CEO要对接企业,接洽订单,寻找投资人,为技术选型,陈明阳的工位上有3个屏幕,拉开抽屉还有公章。
健康创业
每天晚上7时,陈明阳设置闹钟,提醒自己去2楼健身房跑步、撸铁。他带记者参观了学院的健身房,还秀出了肱二头肌。“要健康创业,投资人看到我(的肌肉),应该也会更信任吧,哈哈!”从决定创业开始,这位“i人”博士变成了“e人”(性格测试中内向与外向)。“我还挺喜欢这种转变的,‘突破极限,敢为人先’的感觉不错,而且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
创新奇境未来正生成
“做世界第一的工作、做改变世界的事情”是创智学院推崇的精神。曾在GoogleX和DeepMind从事研究,师从具身智能领域创始人PieterAbbeel和SergeyLevine的罗剑岚看到了中国在供应链和规模化应用上的独特优势,以及创智学院作为国家级平台,能够将“论文原型”放大为“体系标准”的潜力,回国发展。在创智学院,组建创智—智元联合实验室,共享真实数据与算力,联合培养学生和产业实习项目,同时坚持开放开源和国际合作,罗剑岚的目标很明确:向上“捅破天”,推动机器人挑战斯诺克世界冠军,证明机器人能达到人类天花板;向下“能落地”,在真实工业产线规模复制,实现柔性化和快速切换,“这不仅仅是科研的突破,更是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赋能。”
创智学院
成立一年来,创智学院构建以“家国情怀、创新胆识、内在驱动力”为核心标尺实施多元化遴选生态,实施“项目制”实战遴选,在解决真实问题中鉴别学生的创新勇气与工程能力。学院通过“核心师资+产业协同+动态兼职”的灵活模式,联合31所参建高校、科研机构、头部企业,聚集一批具有创新锐度、科研抱负、韧性素养、充满育人激情、认同学院理念、影响力导向的顶尖青年人才。探索前沿研究和产业价值密切链接的模式,学院目前已签约50余家头部及独角兽企业,获得企业捐赠或资助累计已达5亿元人民币。依托创智未来中心打造从培育到创业的全方位支持与加速体系,已孵化10家师生创业企业,吸引了各类资本近5亿元人民币的注入。
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上海市全方位资源保障下,建设高标准算力与数据基础设施、数据中台和工程中台,打造“基础资源一核心能力一应用落地”的开源开放智算生态,让大模型跑在中国芯,让AGI基石全球共享。目前学院已建有万P级算力与10PB级数据中台,高效支撑了师生科研任务有效推进。
多元化的突破,共同构成了上海创智学院一年来的亮丽成绩单,不仅是科研的胜利,更是上海这座城市创新活力的生动体现。创智未来大会的现场有一台AIGC互动机器,为参会者印制一张元宇宙身份卡,拍下一张现场照片,记者的“二次元”证件照生成,卡片上定格了今天的日期,还有地点——创智未来奇境。
奇境之中,关于未来的故事,正在生成。
原标题:《90后导师、博士CEO、机器人挑战世界冠军:上海创智学院“奇境”正生成》
栏目编辑:郜阳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摄
作者:新民晚报 易蓉
相关文章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
2025-09-13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