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下午,以“规范AI内容 共筑清朗生态”为主题的外滩大会见解论坛在上海举办。论坛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作“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传播影响及治理路径”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由南方都市报社、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中国互联网协会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张志安在外滩大会见解论坛上作主旨演讲。
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也会伴随着新的问题。主旨演讲过程中,张志安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分析了AI生成信息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治理路径。
“专业报道在AI内容的冲击下面临困境”,张志安表示,自媒体、营销号大量使用AI生成内容,导致平台内容生态更加混杂,低质量的AI内容凭借快速生成和高流量的特点,挤压了专业媒体的生存空间,对媒体专业报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冲击。
张志安进一步指出,生成式AI降低了内容创作门槛,网民、自媒体与算法共同参与新闻生产,传统媒体垄断地位被打破,新闻生态呈现“多中心但无序”的复杂样态,“在某种程度上,人这一个体生产的内容、内容生产的专业性,在整个传播生态系统中,占据注意力的比例正在下降。”
其次,AI生成内容的真实感越来越强,受众也越来越容易受此类内容的影响,“AI 批量生成的虚假新闻、误导性内容可通过平台算法精准触达目标受众,利用情感化叙事煽动公众情绪。”此外,与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流程相较,自媒体及AIGC生成内容的把关和审核尺度仍较低。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传播的负面影响,应如何治理?张志安介绍了一些中外治理路径:一是加强互联网平台对媒体内容权威赋能,通过给主流媒体添加新闻标签等形式,让主流媒体在平台上内容的呈现具有更强的权威性。二是加强政府和平台对主流媒体的技术援助和传播赋能,让更多的本地媒体有更多机会持续跟踪报道本地的公共事务。三是继续深化互联网平台和主流媒体的“全流程合作”,在“互为依赖”的背景下,在内容、运营、云平台等多个层面展开合作。
“平台、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具有多重性,不是单一的、二元性的,更不是排斥性的”,张志安强调,AI治理不能将技术、媒体、平台和用户视作对立的关系,要以“生态”视角来动态推进治理路径。他建议回溯“受众-媒体-社会”的传统媒介依赖理论,在“用户-媒体-平台/智能社会”的研究中,寻找媒体可持续、技术可发展、政府可干预之间的平衡。
采写:南都研究员 罗韵
相关文章
2025-09-120阅读
2025-09-120阅读
2025-09-120阅读
2025-09-120阅读
2025-09-120阅读
2025-09-120阅读
2025-09-120阅读
2025-09-120阅读
2025-09-120阅读
2025-09-120阅读